本片的理念可以濃縮為一句話:“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進一步解讀一下:吃有一定曆史的真正的、天然的食物,而不是聲稱“健康”的加工食品;越安靜的食物越健康,無包裝的蔬果區不會像加工食物包裝一樣貼有可愛的卡通人物、用大量pop廣告字體,仿佛大叫着一般奪取你的關注。

———

人類刻在基因的渴求是如何被食品加工公司利用的?

人對脂肪、糖、鹽的渴求是刻在基因裡的,因為在饑荒時代它們能夠保存我們的能量,使人類得以存活。食品加工公司很好地利用了這種渴求,放眼望去,那些好吃的加工食品大部分是糖、脂肪或是二者的組合——冰淇淋、巧克力、可樂…之前在另一個紀錄片中看到過:食品科學家在每推出一種加工食品前,都會進行大量的實驗,來看看放多少比例糖加上多少比例的脂肪,能讓人得到最滿足的愉悅感,業界稱這個點為“bliss point 極樂點“。

然而不同的是,現今大部分人已不需要為了捱過饑荒來大量攝入脂肪、糖或鹽,可是人均糖攝入量已經是兩百年前的10多倍。更糟糕的是,還加上了精制碳水,然而它也隻是人類飲食曆史中僅僅近百年的産物。因為全麥面粉做的面包太硬太容易壞,19世紀末一種新技術應運而生,将全麥面包的麸皮和胚芽抖下來,其中所有營養成分——維生素、礦物質也都被抖掉了,以此做出更軟、更好吃的白面包。這意味着,我們在用着與祖先相似的消化系統,消化着大部分是近百年才産生出來的食物。

———

營養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态”

大部分加工食品會告訴你裡面“添加了什麼好東西”或“去除了什麼壞東西“來讓你認為這個食物很健康,但nutritionism is an ideology,當你接受”營養素等于食物的營養價值“的規則時,就像加入了一個”教你吃什麼“的教派,因為營養素是看不見的,這時候你就需要一個”神甫“(mediate)幫你接近這層奧秘。

信仰nutritionism的人會劃分”好營養素“和”壞營養素“,但這個劃定标準一直在變化。比如,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認為蛋白質有危害,20世紀50年代美國提倡low fat。然而這些摒棄了食物本身而抽象化為“營養素”(nutrient)健康理念,都可以再次成為加工食品新的賣點,比如添加了維生素的面包、無糖可樂、低脂餅幹...它們搖身一變成為“健康食物”,甚至賣出更高的價格。

我們總在尋求救星,當什麼人提出健康理念,我們又陷入謊言之中。

———

腸子的小心思

一個研究顯示非洲人和美國非裔美國人患結腸癌比率卻大不相同,明明基因相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因為飲食結構不同,非洲人飲食中會攝入大量纖維,纖維可以有效防止便秘,更重要的是,纖維可以作為益生元使結腸中一種産生有益細菌,從而保證腸道健康,抑制結腸癌。

我們不僅是把食物喂給自己吃,更是喂給身體内數以萬計的微生物和細菌吃,得考慮到它們喜歡吃什麼。我們可以把體内的微生物群想象成花園,在飲食攝入時,想一想需要種下才能讓它長得健康。這一點和《腸子的小心思》夢幻聯動,說的一樣。

———

你真的有決定自己吃什麼的權利嗎?

所有人都以為在為「自己吃什麼」做自主決定,其實不然。

我們一直以為胃口隻和生理因素有關,其實不然,它還大大受社會、環境、文化因素影響。比如,盤子大所以無意識多裝多吃、自助餐蔬菜和肉類的擺放順序、收銀機旁的小零食、可樂汽水的規格大小、某些地區推動汽水稅立法…

———

總結本片的飲食建議

1.吃會自然變質的食物

2.吃可以被人類烹饪的食物

3.不吃在電視上打了廣告的食物

4.把紅肉當作輔助/特殊節日的食物

5.盡量不吃工廠生産的肉(大概率攝入了不健康的飼料/激素)

6.吃五顔六色的水果蔬菜

7.用更小的餐具

8.先上蔬菜

9.水是最好的飲料

10.感到飽了就别再吃

11.學習法國人的飲食習慣(準時吃、每道菜分量小、食物是享受、吃得慢)

12.像烹饪食物一樣,享受一頓飯也慢慢來

13.不吃你曾祖母認不出來的食物(有曆史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