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并不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共情,這一定和導演對電影節奏的把控以及情節、場景的設計有關,但我并不能說清。
産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這個電影有些地方在我看來是有刻意地渲染氣氛,搭配音樂等去煽情的。我之前看過很多電影有煽愛情的、友情的、事業情的、其它情的,我并不是每一部都能共情,很多時候電影裡“刻意”的煽情反而讓我覺得莫名其妙,但這一部我真的被煽情到了。小女孩不讓uncle走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心碎,雖然理性上我覺得寄宿家庭好好,寄宿爸媽也好好,好幸運好羨慕,但感性上我就是會共情到小女孩和uncle的傷心與不舍,明明電影在之前并沒有描述她們之間有經曆很多。同時,我也真的感受到了最後小女孩和uncle和鄰居再一起生活時那種普通生活的幸福,它讓我覺得快樂的生活真的好簡單,需要的其實很少很少。雖然成為有成就的數學家是可以戴在頭上的看起來非常非常厲害、耀眼的光環,解出世界難題更是有底氣自豪、“顯擺”的,但我還是能共情對于小女孩的媽媽來說,這沒有意義,失去自我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