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沒打算寫這麼多,但是發現短評放不下了,就放這裡吧。

首先,我欣賞舒老師直面自己過往的勇氣,她能夠如此詳細地去複盤那些本身就充滿暴力和創傷的細節。但是,很可惜,最後呈現的結果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和陳詞濫調。走馬觀花,指的是人物塑造非常的臉譜化,無論是好朋友李莉莉,媽媽,父親,妹妹,還是林小麗本人,都在自己“應該”待的位置一動不動,理所當然。并且電影涉及到的所有話題,母女關系,家庭暴力,姐妹關系,學校,友情,個人成長,都是非常複雜的,每個都可以單獨拎出來拍一部獨立的電影。那麼就可想而知,當這些東西全部壓縮在一個隻有兩小時的電影裡面,會是多麼粗糙的一種效果(此處也包括剪輯和攝影上的粗糙)。我不否認有些導演可以做到,但是舒老師作為一個新人導演确實是有些過于ambitious了。陳詞濫調,指的是我從電影開場的每一步都能準确地預判到下一步你會拍什麼(除了個别的鏡頭,時間線剪輯上,确實能看到導演獨立的思考),然而我并不是一個專業的電影人,那麼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其次,我本人是在完全不知道電影情節的情況下走進電影院的,而我又恰好有過相似的經曆,于是舒老師在二次暴力了自己的同時,也二次暴力了我。性虐家暴淩辱鏡頭看得我如坐針氈,非常痛苦,有幾次差點想直接離開電影院。更要命的是,這些東西在此之前已經被拍過無數次了(因此才有“陳詞濫調”一說)。舒老師用這種方式“支持女性成長,感謝每個勇敢長大的女孩”,恕我不能認同。你就算不考慮觀衆的感受,演員在拍攝過程中受到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也不能夠坐以待斃吧(這就是為什麼我非常反對“無腦”拍“虐女”相關題材和場景,即便在舒老師這裡,也依舊是如此)。

舒老師說《女孩》是一次“私人化”的嘗試。好,沒問題,我也并沒有要求你做成塔可夫斯基。但是整部電影看下來,除了第一點提及的零星幾處以外,“舒淇”在哪裡呢?從這個角度看,《女孩》确實沒達到也達不到紀錄片的那種真實性;而作為電影,它也并沒有在實踐或是嘗試實踐電影作為一個媒介應該起到的作用和目的:即,你拍這部片子,究竟是想要表達什麼?你所關心的問題,你的态度,是否能夠通過你的劇本,音樂,色彩,鏡頭,場景,人物等等方面有效地傳達給觀衆。我認為舒老師不知道。而在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拍出什麼東西的情況下,就如此野心勃勃地拍長片,這對自己、團隊和觀衆都是一種不尊重。

好,你說拍長片也就算了,但舒老師及其團隊卻又将這部片子投放到高度商業化的影院,大批量生産和盈利,并且創到很多并不想被創的人(譬如我,那些心甘情願被創的、痛哭流涕的,我無語凝噎)。我隻能說,舒老師這件事你做得确實不太地道。

用自己的過往講故事從來不是問題,反而往往是結合了自己的經曆和理解才能拍出更獨特和深刻的作品。問題在于:你通過這部作品完成了對自己蛻變的宣誓,這很好,可是你把無數的人留在了原地,因為他們不是林小麗,沒有李莉莉,那個能夠“救贖”她但是實際上在現實中幾乎不會存在的“天才女友”。而當這些人問你:“我也是這樣,我該怎麼辦?” 的時候,你卻給不出一個答案。但是許多人卻出于對你境遇的同情和共鳴而“無腦支持”這部電影,然後你因此賺得盆滿缽滿,拿獎拿到手軟,這件事情事已至此跟電影就已經沒什麼關系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無論是對電影行業還是導演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