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久沒有被一部電影打動哭了,高志森的能力和地位絕對被電影界低估了,雖然拍的确實少也參差不齊,但是就這部和雞同鴨講花田喜事幾部喜劇加一起,他也都應該算得上是香港第一名的諷刺好手和世俗觀察者,更是深谙調度和戲耍觀衆情感的好手。也隻有喜劇拍到爐火純青的導演才能拍出這樣的悲劇。有時候我想,王家衛的地位能這麼高,一是和他相對穩定的高質量産出有關,但更可能和他電影更通俗,西方觀衆理解沒有門檻脫不了幹系。而東方電影界更是長久以來依賴西方的電影評價體系,對于其他的導演自然關注度就不會太高。
這部電影是對南海十三郎一生的綜述,其實往大裡看,更像香港和廣州兩地的悲情城市,不過或許更像悲情編劇。确實像他這樣的天才很難從世上立足,尊嚴太高,能力太大。又是一個戲癡,情癡。經曆了三十八年的老天賞飯之後,裹挾在時代裡,他的人生屢受打擊。從香港飽受落魄,沒人願意找他寫戲的時候他選擇回到廣州,結果一到就看到了自己到初戀,于是跳車,成了個瘋子。于是開始各種遊蕩。可是後來,不幸與不幸紛至沓來,接踵而至,或許就是他天賦異禀的代價吧。明明徒弟找到他,眼看生活馬上就要變好了,結果徒弟在新戲的首映之夜心髒病突發死了。明明在寺廟已經恢複了些理智,知道自己父親被當成地主打倒,最後絕食而死,連看自己長大的家仆也被人用胡椒面搞瞎了眼睛,終于駱駝被壓倒,徹底瘋掉,流浪街頭了。如此天才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在這一生裡,他左腳的鞋被英國人搶了,右腳的鞋又被日本人搶了,剩下的東西又剩了多少呢?不過他或許也活的确實通透,因為他堅信人不要看太清楚。不過他或許是中國最後一個文人風骨的人了吧。他和唐滌生或許不單單是粵劇最後兩個天才,更是中國戲曲界或許乃至文學界最後兩個天才了。隻不過天才的命都不好,天才也得大量看前人的東西,得熱愛,得癡才可以是天才。不過後來,随着香港的發展,所謂四大才子,四大天王,包括影視圈一衆名流,都沒有像他這般風骨的了。是啊,因為風骨不能當飯吃,他隻能讓你餓着肚子比别人活的明白一點。所以本劇獻給香港所有編輯吧。因為就算時代不同,我們也永遠會活在他們的作品裡,永遠會感受到、或者親自踐行他們靈魂裡那點閃耀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