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完幾集,毛衛甯+劉戈建+王雷“鐵三角”再合體,講真,有被驚喜到,原來革命曆史題材的展播劇也可以好看、不枯燥哎~(以下内容含劇透)

...

個人非常喜歡《功勳》李延年篇,《我們的河山》開播之前想到質感質量會不錯,但真看到還是會覺得眼前一亮。不同于傳統的革命曆史題材和主旋律抗戰劇,河山很奇妙地用小人物的視角、小切口的叙事去呈現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曆史,看到的是崮城抗日根據地,其實傳遞的是d是如何在農村開展工作的。一些村民形象的描摹和村莊情節的刻畫,讓劇在厚重上多了一絲生活氣和鮮活,讓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可以說本劇是三人組再次合作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嘗試,依舊好看👍🏻

王雷這次演的莊埼風是曆史上無名的普通人。看着文弱,一介書生模樣,沒有很高的武力值,也沒有突出的領導力,簡簡單單的、有愛國熱忱的普通青年,手無寸鐵但竭盡全力抗日、救民;不當逃兵、不投降、不放棄,甚至最開始的他還帶着不管不顧、無所畏懼的少年氣,在監牢裡大喊“我要出去,我要殺鬼子”;後面回老家大王莊組織自衛隊、農救會,從自以為然組織村民開大會,到真正去了解百姓需要什麼、如何調動百姓抗日積極性,了解實際情況,積極走訪、調查、寫報告,他其實是一個更偏成長型的普通革命者角色。

...

以莊埼風為代表的普通人,沒有主角光環,不懂人情世故,會挨揍,不夠完美,但更真實、更鮮活。也正是這些鮮活的人性“弱”點,讓他在面臨抗戰救國時的堅定與擔當更具底層代表性,更具觸動。傳統的抗戰劇大多聚焦著名軍事将領、曆史人物的事迹,以普通人視角講抗戰裡的平凡英雄,對作為普通觀衆的我們來說,也更沒有距離感。

大多數抗戰題材劇,往往描寫大場面的戰争或著名曆史事件,叙事視角龐大。這劇另辟蹊徑,将宏大曆史事件作為背景,以小人物的小切口叙事為主線,描寫普通人抗戰的故事,同時加入了底層百姓生活的描寫,讓劇在有曆史質感之外,更具煙火氣,也更很接地氣。

...

在大多數抗戰劇中,遊擊隊員的首次戰鬥往往被塑造成英勇無畏、勢如破竹的勝利,然而,本劇卻以近乎殘酷的真實感,還原了普通人在戰争中的青澀與恐懼。彭勇率領的遊擊隊員第一次伏擊日寇時,沒有不死、無畏的神話,有恐懼膽怯的緊張,甚至有人因為太過緊張哆嗦、手抖、吓尿;就連裝備之間的差距(我們的手榴彈拉線扔,日軍的手榴彈拉環磕一下再扔,我方的民兵都不懂要磕一下)都很細膩、真實。

真實這點,也要說一下劇中對底層百姓生存困境的描寫。抗戰初期,村民不僅要面對日寇的燒殺搶掠,還要承受軍閥的橫征暴斂和地主的殘酷剝削。鎖柱一家辛勤勞作,卻仍然吃不飽飯,父母都因此餓死。孫毓麟還想着勾結日寇、土匪、地主,對大王莊等村莊進行進一步剝削,這種無盡的壓迫,讓人更深刻體會到戰亂年代普通百姓的絕望,也讓整部劇的叙事更有實感。

...

叙事節奏我也喜歡的。哪怕是小切口的叙事,相對于很多抗戰劇來說是更細節的,我們的河山在節奏上是不拖拉的。背景鋪墊、遊擊隊小規模戰役、大王莊建自衛隊和農救會......解決問題的快節奏,追劇體驗很好。(ps這點也是編劇設計比較好,畢竟細節描述+慢節奏,會給人更強的拖拉感

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還有說到,感覺還挺适合年輕人看的。沒有那麼嚴肅、沉重,小人物視角的細膩而真實的叙事,跳出了傳統抗戰劇的窠臼;沒有刻意渲染英雄主義,而是通過小人物的掙紮與成長,讓人真正感受到曆史的沉重與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

更觸動人,所以也更有力量。抗戰勝利80周年,也許這正是現在市場需要的抗戰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