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活到這麼大,也算不錯了。
看到短評有人把這部劇稱為男版俗女養成記。我覺得兩部劇大方向一緻,都很能代表現在台劇的一種風格,但是還是有一定區别的。
一個一事無成的中年男人,愛情事業全都沒有,最後想到了曾經長大的家。整部劇是圍繞高嘉嶽回家之後一大家子家長裡短發生的事情。高嘉嶽看似吊兒郎當,但其實他隻是想最後幫幫家裡人,讓每個人都活的更好,勸爸爸媽媽離婚,讓弟弟結婚,和高丞佑的溝通。他總是把離别挂在嘴邊,總是在說:好啦,我要走了啦。等我處理好這些事情,我就要走了啦。
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
最後是什麼留下了高嘉嶽呢?是蹉跎十幾年之後還能回到的家,是兄弟的選擇讓他不再逃避,是侄子用自己的方式治愈着他,好像他在人間有了牽挂。
很喜歡如今這種台劇的風格。在大陸經曆十幾年經濟快速增長之後,在如今的經濟發展不在扶搖直上的情況下,我們也要走很多地區發展遇到的同樣問題:我們物質生活不再匮乏,但精神世界卻無處安放。

在一切都在求快的情形下,所有人都在加速奔跑,想停但又停不下來。我們一直在問為什麼?我想台劇給出了一定的答案: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

回到家鄉,節奏慢慢的,有啰裡啰嗦的媽媽,有沉默不語的爸爸,有用力生活的兄弟姐妹.....家庭永遠是我們對抗生活打過來的海浪時最好的支撐物。家裡人不需要你多麼成功,隻是希望你好好的,我想那是一種被包裹,被需要的安全感。(同時真的很喜歡俗女以及有生之年裡這種熱熱鬧鬧的閩南家庭氛圍。)

但同時,不要被家庭裹挾着失去自我。回到家鄉,平平淡淡過完一生,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有家人,有小幸福,有牽挂,有生活的風景。哪怕賺的少一點,生活無趣許多,但那種踏實的感覺,我想我很需要。

畢竟平淡才是生活的常态。這種常态,是我們抵禦生活風浪時,唯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