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多)層嵌套結構在電影(尤其是近幾年的)中屢見不鮮,玩的好的也有許多。如《低俗小說》,将拼貼這一現代文化元素用到了極緻;《記憶碎片》,黑色電影色彩的完美融入,電影的顔色象征着不同是時間流向。
此類電影中,被嵌套的大多是“時間”或者“事件”,但在《天意》當中,分層是思考與現實。《天意》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作家晚上于自己腦中構思的一部小說,人物都來自于他的現實生活(本段最大的特色是插入了畫外旁白,既讓本片帶有了一定的喜劇色彩,也清晰地将作家創作的思考過程表現出來)
另一部分是作家一家人在草地上聚餐,此時觀衆會發現,這些人物和小說人物不僅姓名相同,而且還是同一個演員扮演的。
但是,《天意》非常突出的一點就在于,它現實和小說的人物并非一一對應,而是摻雜了作家的“二次創作”。比如小說中德克博加德所扮演的律師克洛澤(也是現實中作家的兒子),婚姻非常冷淡,二人都移情外人,但是現實中他們的感情很好
其他表現思維的電影中,人物要麼是完全一樣(如《盜夢空間》中的每個人無論在幾層夢境中都是同一個人),要麼是完全相反(如《穆赫蘭道》中的卡米拉經過戴安夢境的加工後,就成了一個與原本女王般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天意》則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人物性格不相對應,而且小說中映射的人物也是流動的,哪怕他們的扮演者是同一個人!每個人物都隻是小說家“一段情緒”的展現
舉幾個例子
小說:克洛澤在法庭上慷慨陳詞,請求法庭判盧克伍德死刑。盧克伍德的罪名是殺死一個向他求死的老人,他在法庭上的辯白說:人人都有選擇死亡方式的權力
現實:作家的妻子茉莉由于丈夫對自己長期的忽視而自殺,此時“法庭上的盧克伍德”就是作家本人,他為了不讓自己因為前妻的死而愧疚,讓小說中人物(恰好由現實中私生子扮演)為自己辯解。而婚生子克洛澤,自然就成了控告他的人
小說:克洛澤的妻子和盧克伍德相愛,二人告訴克洛澤後,克洛澤接了一通來自情人的電話,離開了妻子。見到自己的舊情人海倫後,才知道她已經瀕臨死亡,“頂對還剩6個月了”
現實:作家的身體狀況非常差,于是他通過海倫這個角色來表達他對于自己變老的恐懼,減緩自己所背負的壓力。本段的盧克伍德既是他自己又是他的私生子,傳達了作家對于自己兒子美好婚姻的嫉妒,在小說中想方設法的想要破壞它。而在後來現實中的午餐裡,作家也懷疑過克洛澤的婚姻
小說:第二天早上,克洛澤和妻子一邊做飯一邊聊天。克洛澤提到自己的父親,認為“他應當進精神病院”,而妻子剛開始在附和他的話,但是喝下一杯白葡萄酒後,就開始抱怨自己的婚姻
現實:作者對自己的兒子心有愧疚,因此他借小說中克洛澤之口來表達自己的自責。而妻子前半段也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喝下白葡萄酒之後,她就成了莫莉,發洩的是作家對自己行為的反思
小說:克洛澤帶着盧克伍德去買衣服,後來又去到旅遊公司,讓自己的妻子和盧克伍德(現在又在作者的堅持下改名為盧克福)去度假,聲稱“讨厭盧克福的一切,希望他穿好一點,不要給自己丢臉”,盧克福與克洛澤的妻子在屋檐下談話
現實:這時的盧克福完全象征了作家自己,他希望被兒子原諒,希望他(哪怕出自嫌棄)優待自己。克洛澤對于父親的恨又一次被提起,為下一段“殺父”做鋪墊。盧克福在屋檐下的談話,本來拘束,但在喝下白葡萄酒後,又開始喋喋不休的抱怨自己的人生,這也是作家自己的生活
小說:克洛澤帶了一把手槍,見到了海倫,後來又來到了森林裡,槍殺了盧克福
現實:本段集中體現了克洛澤殺死父親的心理。前面提到,盧克福在後半段是作家自己的象征,而克洛澤(就是他的兒子)殺死父親在小說中就成了殺死盧克福。所謂的“殺父娶母”,就完全的在《天意》中體現了出來。海倫的扮演者年齡較大而且旁白也刻意指出“年齡大的可以做他的媽媽”了,而克洛澤在現實中母親早逝,對母愛的渴望也是他自己的真實情感(但是未到戀母當然地步)。
以上就是小說與現實的故事對應,雷乃的高明之處在于:小說的人物既有現實中人物的一些特征,還有作家對自己的情感剖析與解讀,他對于妻子與兒子的愧疚,隐秘的自戀,對愛情和完美婚姻的渴望全部壓縮進這部小說中
在阿倫雷乃的電影中,總有可以稱為時空标記物的東西出現,如《去年在馬裡昂巴德》中的紙牌遊戲和畫,《莫裡埃爾》中的“殺人回憶”,而在《天意》中,這個标記物就是白葡萄酒。人物一但喝下白葡萄酒,就變身為作家自己,開始吐露真言,現實中,作家在聚會上喝的也是白葡萄酒。作家在小說中借兒子之口說出“父親喜歡喝白葡萄酒”,從這個解構看來,這也就是打開作家内心的“藍鑰匙”。
當然,本片還有一些有趣的對應 比如小說中克洛澤穿的是黑色西裝,而現實中穿的是白色毛衣,相反的顔色象征相反的人物性格
本片還值得一吹的,還有阿倫雷乃的高超鏡頭,這大大提升了《天意》的趣味和真實度。比如在克洛澤接情人電話的一場戲中,剛開始電話未打來時,就出現的電話的特寫鏡頭,直到電話打來,我們才意識到電話出現的意義。這與前部分作家旁白“找到一個讓海倫找到克洛澤的方法”相契合,就展現了人真實的思維狀态:想找一個方法用上電話,在腦中幾次出現相關畫面,後來忽然想到解決方法,才讓電話打了進來。雷乃對于這種展現人物思維過程的鏡頭的極緻使用,又一次完成了将人物思維表現在熒幕上的高難度操作
在聚會一段,有一個全景鏡頭,這首先是告訴觀衆:殺死盧克福的故事就是在這裡發生的,其次事産生一種喧鬧過後的甯靜,小說紛雜的殺人案,現實中複雜的家庭關系,在寂寞的林子邊發生,環境審視人們,環境包容人們
值得一提的還有演員的表演,德克博加德不動聲色的切換狀态的演技實在是太好了
《天意》也是雷乃的一次自我剖析,對于藝術創作的重新思考。每一個電影角色都是作者本人,《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的女子A,《廣島之戀》的法國演員,乃至莫裡埃爾裡的海倫和貝爾納,之前的角色又何嘗不是雷乃自我的一面展露?《八部半》是費裡尼創作的自我解析,而《天意》是雷乃在戲谑而又不是深刻的講述藝術創作的過程。
《天意》是雷乃留給世界的又一天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