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豆瓣,偶然想起以前總有朋友跟我分享某某某部電影是他/她最喜歡的電影,我去看了以後卻感受平平,由此開始細想這麼多年,看的林林總總的電影裡,有哪一部是特别喜歡的。豆瓣top250裡的前五部隻有《泰坦尼克号》和《霸王别姬》讓我有點感覺,但是前者得放在談戀愛的背景下看,後者深深感觸我的是其中的中式美學意蘊而非劇情本身。

把記憶深刻的電影一部一部地想過去,發現自己最有感覺的竟然是皮克斯家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從大學心理選修課播放這部電影到如今已經有四五年了,居然每次看都會為了BingBang 的那一句Take her to the moon for me, ok?而淚流滿面。但是也因為許多專業人士說這部電影太過“科學主義”,像是一篇心理學論文,所以我心裡始終視它如一塊帶着瑕疵的美玉,十分喜歡但又不滿扼腕着。

我給我爸我媽播放過這部動畫,可能因為有點抽象,他們是不太懂。我說我被BingBang感動,我媽問我是因為它為别人犧牲了讓人感動嗎,貌似這樣的角色都很招人喜歡。我想了許久,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打動我的并不是這個原因。

這部看似低齡實則寓意深厚的動畫電影隻有成年人才看得懂。因為隻有成年人才會如動畫裡的這個小女孩一樣,遭受過心靈世界的崩塌和重建,而且循環無數次,直至内心建造出一座鋼筋鐵骨的堡壘或者破土而出一片繁花滿地、富麗堂皇的城池,那時候你在自己的領地上,會驕傲地挺起胸膛,因為彼時彼刻,再沒什麼東西能攻城略地、讓你受傷,好笑自己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居然就因為搬家到離家鄉很遠的一個城市便想着離家出走。

而BingBang,是一個人最小最小的時候幻想出來的朋友,也是一個人萌芽時期最可愛的夢想,它的身體是棉花糖,流出的眼淚是水果糖,它有一個拖車樣的火箭,跟你約定要飛去月球上探險。可是後來你的世界崩塌了,BingBang和這些夢想墜入了遺忘的深淵,無須幾刻,便化為灰燼,被風吹得無影無蹤。盡管你以後潇灑地從荒蕪中走出,生長出新的夢想,新的愛好,結交了新的朋友,但是也切切實實遺忘了一些東西,忘記了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居然有飛上月球這麼有魄力的夢想。午夜夢回間、在夜晚的燈光下忙工作忙得昏天黑地,會突然擡起頭,發現自己似乎忘了一個人,忘了一件事,忘記了一個地方,它是什麼來着?居然完全不記得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BingBang,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島。我青少年時期,總是幻想自己成為編劇,穿着卡其色的大衣,反戴着鴨舌帽,站在劇場的舞台下,手裡拿着卷成桶狀的劇本,指揮演員們排練。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與這夢想失之交臂,但我想那段時間我的個性島裡,一定建有一個劇場,那劇場裡,絕對上演着我新想的故事。看這電影時,既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那些失去而流淚,怅然若失于自己想不起來的,屬于我自己的“BingBang”,卻也又做着也許人的腦海裡真的都有自己的個性島的夢,為我那已經不得實現的夢想也許早已在虛空中實現了無數次而欣喜不已。

《頭腦特工隊》天馬行空卻又那麼真實,純潔美好卻又遺憾殘缺,看似童稚實則完全建立于成人思維與心理科學之上,理性寓于感性之中,将成長中那些大道理、心理學理論、夢幻腦洞與動畫藝術融合得天衣無縫,不得不感慨皮克斯家的才華,又真的很可惜,我仿佛間看到好像就差那麼一點點,那麼一點點,它就能突破那層棚頂,成為神作中的神作,偏偏有缺憾。而又無可奈何,因為那樣完美的作品,一定不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