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青春之歌》是在我高一的時候,中央6台播放。媽媽說電影很好,老戲骨演的,名導演導的,名著改編的。我很驚訝1959年的彩色畫質,就這麼好了。

記得當時看得津津有味,且正值晚飯時候,我不願下樓吃飯,媽媽把做好的蛋炒飯拿上樓,我邊看邊吃,格外香。

那時候,我把自己代入林道靜,能感受到她為了國家和革命的宏大事業而奔波的高尚感。看到她遇到盧嘉川和江華,明顯人生在長進,境界在提高。小說這樣寫林道靜加入組織的心理:

“從這一刻起,他再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了,……他的命運將和千百萬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他的生命將貢獻給千百萬人民的解放和歡樂,這又是何等的幸福呵!”

後來進入中文系,知道“審美意識形态”的存在,知道小說中隐藏的道德與動機,知道虛構與虛假,現實與真實的區别。

更重要的是,我對那些試圖【把我收編進入一個更大的激情系統】的一切行為感到警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與我們最切近的,是對某一國家的莫名仇恨,對某一政治人物的狂熱崇拜,以及有關奧運獎牌所凝聚的熾熱情感——它往往溢出一些不加節制的激動,而這些本來較質樸的情感會輕易地被人利用。
我也警惕【不假思索地把自我交給一個抽象虛無的集體】之行為。

這有可能令一個人的情感烈度下降,但與莽撞的沖動相比,我想前者還是相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