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白蛇傳·情》的影迷場,親耳聽到導演對東方美學影視化的種種用心之處,感慨其良苦用心,便前來對導演的原話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和傳達。

...

在片場提問環節中有人提出電影打光和運鏡的不足,導演表明這實際上是故意為之,由于中國的山水畫講究形和神,會對畫面進行刻意留白,為了如此表現,電影中鏡頭幾乎打平光,而非國外電影講求的立體感,通過大量的光影塑造人物,導演還提到對攝影師如此要求後攝影師表示這會讓他丢了飯碗(笑)。而使用固定機位也是為了追求傳統中國畫構圖的精巧,一旦有了運鏡便會破壞構圖的美感,所以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是電影的不足實則是導演的巧思之作。

然而本人在電影中明顯感覺到了單調構圖的切換,給人是一種割裂感,仿佛不是在看電影而是一幀幀圖畫的疊加。我倒是不排斥這樣的拍攝手法,本來看這部電影就是為了給最近計劃創作的國風攝影找靈感,所以看到每一張精巧構圖的畫面都好想截圖下來仔細品味。

...

下了電影後和室友探讨中國傳統美學影視化的難度,首先是門檻問題,戲曲加古文瞬間拔高了電影的門檻,這讓電影注定小衆化。看字幕的時候順便看了眼英文,文字翻譯過後完全失了味道,外國友人估計看了一頭霧水,所以國際化的道路也更加艱難。其次是表現形式,在以前一場完整的戲曲演出要耗費好幾個小時,而大家普遍能接受的電影時長基本不超過兩小時半,這導緻導演和編劇必須壓縮情節來保證整部影片的劇情完整,所以在某些情節的銜接會有些突兀,朋友吐槽電影中第一折兩人剛認識第二折開頭就已經在放完婚的鏡頭了。還有一點是價值觀和内容的探讨,在上元明清戲曲的室友告訴我老師在每節課上都反複強調由于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導緻這些經典作品的價值觀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品讀之時一定要抛棄觀念的審視,抛開價值觀念談内容,抛開價值觀念談内容,抛開價值觀念談内容,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所以真沒必要在經典傳說下作是否為文化糟粕,是否符合新時代女性形象之類的無謂探讨,把白素貞塑造為新時代獨立女性也有點強人所難了。其實内容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且,誰不會為癡情專一的人感動呢?片場中挺多人流下了淚水。

這部電影至今看了第三遍的人在影院中就有幾個,好像還有專門為了做學術研究預約這一場的。

電影結束後,朋友随口一問這樣的故事為何總反複出現在熒幕上,讨論後覺得一方面是故事戲劇化的劇情以及人和妖相愛的設定,另外現在快餐式的愛情總會不免讓人與其說是向往不如說是欣賞過去從一而終的癡情和相濡以沫的感動。然而要知道許仙和白素貞的緣分是建立在生死的情誼中,現在的人們生活平淡如水,沒有生死離别,又怎麼可能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總之對于一個沒有深入了解過戲曲相關知識的我本人來說,這部電影已經非常好了,對我來說不僅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還通過了戲曲的方式和導演編劇演員達到了共情,再次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之大,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