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劇透,慎入】
-
-
-
-
在戛納導演雙周看了第二場。怎麼說呢,感覺前後像兩部片子。
開篇就是冰刀殺人,一套冰上動作➕沾滿血的面部特寫長鏡頭,有種詭異的美,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開幕。
之後時間閃回,開始鋪陳人物關系和前因。
前半段,既能看到傳統東亞家庭那種不惜代價,一代傳一代地追求成功和完美的窒息感,也有青春片标準的“精英”與“混混”這種戲劇沖突拉滿的友誼描寫。
高壓訓練下依然沒有進步的女主偶遇天賦拉滿但家庭破碎的女二,随後跟着混迹酒吧夜店,看到這以為又是青春疼痛反抗原生家庭的套路之作。
但随着友誼加深,兩人漸漸親密,又讓人一度懷疑是隐性拉拉片,在嗑着“回避依賴”和“直球女二”的糖,驚呼“國内也能拍這種題材了嗎?”的時候,女主突然嫉妒心爆棚刀了女兒,接上了開頭那幕,然後媽媽出現負責善後屍體,之後上車對女主說話那個表情确實算是最幾年華語片裡心理恐懼經典鏡頭了。
如果電影停在“母女倆因為共犯,達成一緻目标,在雨夜開車奔向新生活”這個畫面,我将打五顆星: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在快要被治愈拯救的時候突然反撲,繼而激情殺人,并最後邏輯自洽:還是比賽為重,這種徹徹底底的瘋感,真是太讓人上頭了。
可惜電影還在繼續。之後劇情對我來說可以算是急轉直下:先是揭示了女二并沒死,然後引出前面出現的女二不過是女主分裂出的人格。伏筆媽媽去看醫生,也并不自己生病,而是因為她注意到了女兒的精神分裂,但為了比賽,也沒有及時讓女兒治療,而是陪她演戲。
看到這裡,覺得怎麼變成了花滑版《黑天鵝》。雖然劇情能接上,但是就是俗氣了很多。
再到後面女主跟第二人格面對面攤牌,過于直白的人格分裂描寫,非常的乏味。最後跟母親互相傾訴,解開心結那幕,尴尬得仿佛在看春晚包餃子劇情。
看到這個“大團圓”結局,隻覺得兩分不能再多了。一分給演員,演技還是在線的,開頭女主沾血的笑和母親收屍上車那個鏡頭都很動人。另一分給攝影,花滑的長鏡頭和警察上門查毒,躲衣櫃裡看廁所鏡子反射女二表情那個鏡頭還是很有意思。
如果停在殺人抛屍,為了比賽不惜代價這層,讓人物充滿“人性幽暗又低劣”的瑕疵,而不要用精神分裂這種用爛了的橋段去給女主做“無罪化”處理,那将是絕殺。
随便寫寫吧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