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突然想起這部電影。第一次看是在年幼的時候,母親帶我一起看完了它。那時完全不懂它其實是在講美國的曆史,隻知道電影結束後心裡湧起一種感動,就好像捕捉到了一絲人生的真谛。于是我親吻了母親的臉頰,心滿意足地安然入睡。

後來在高中時,我又愛上了這部電影,那時的關注點是阿甘的愛情。因為在當時那個年紀的我眼中,阿甘的故事有點像我自己“失去”的愛情,于是幼稚地在腦海幻想,如果自己的故事也像電影那樣發展下去,會不會最終也能像阿甘那樣收獲某種解脫和圓滿。

而如今再想到這部電影,卻是因為一個新的原因——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和阿甘有一樣的特質:我其實是個“笨人”。

盡管從小到大,無論是家人還是同學,似乎都不會把我歸入笨的那類人。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習上的成績雖然尚可,但其實是因為我有在努力學,而且也從未考到前列,甚至有時侯不盡人意。其實,根本原因不是什麼學習方法的問題,而是我自己對除了感興趣的内容外,對别的接收能力很差。現在還能做出來一點數學研究,其實隻是因為自己比别人更樂意堅持罷了。這倒非常符合許多數學家提到的觀念,包括 June Huh 和小平邦彥在内,都提到過自己并非天才,甚至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天賦。這些話給了我一種莫名的安慰:因為我其實也沒有天賦。

這種“笨”其實不僅限于學習,在情感上同樣如此。Similarly,從小到大,身邊的人似乎也從未覺得我情商低,但我現在發現自己在感情上總顯得有些遲鈍,很多當下不理解的問題,往往要經曆很久才終于想明白。這一點其實就是笨,當時的不明白或許是因為缺乏最底層的自信,讓自己迷茫,甚至連錯誤的答案都給不出,陷入了“not even wrong”的境地。如今,這樣的困惑越來越少,但也期望身邊的人在适當的時候給予更多的提示,不用出于顧慮而不展露真實的自己。

有一個人,ta身處一間黑暗沒有燈的房間裡,四周一片模糊,但ta不一定知道,其實這房間寬敞而安全。不過,隻有鼓起勇氣去到處碰觸碰觸,才會逐漸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