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留下的是如細水流長般的緩慢滲透。
而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被它震撼,第一次,來自于梁羅茜小姐姐的那篇《成長》。我已經記不清一些句子了。開頭說的是台南的一輪明月下,少年正捶打着一棵蒼老的古樹,眼裡卻寫滿了那個年紀本不該有的堅韌。在那篇文章裡,我第一次認識了小四和小明,隻覺得他們的成長是咬牙切齒般的艱難。
在文章的結尾裡,llx小姐姐說,那些低眉順眼、輾轉反側的夜才是成長走過的路。如果能夠來到那個夜晚,她會輕輕地擁抱小四兒,告訴他我理解你。
我記得的,是那篇文章裡流露的痛,有關成長的痛。當我終于親自欣賞完楊德昌的這部巨作後,鏡頭下的痛和llx筆下的痛,一摸一樣。
小四和小明,在他們的年紀裡卻承受了一個時代的重負,成長等不及少年的幡然醒悟卻已經悄然而至。可是,這并不是真正的成長不是嗎?可是,誰也沒有看到一個少年的變化,從沉默到暴躁,那揮起的棒球拍和匕首裡,是迅猛的成長帶來的隐痛!
是啊,在台南的那輪明月下,如果能抱抱那個少年,告訴他你不必改變這個世界,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