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甯波影都場看的點映,看完雖然提問環節沒有被選中,但是在導演海報簽名的時候,直說“四位女性各回各家,不是我作為女性的期待。 ”

全劇中最有感觸的一場戲就是,女主慢慢進入海邊,回頭大喊,沒有家了,沒有家了。在情緒的宣洩口,我才覺得,女主是女主,女主她自己。

而電影海報的口号一再強調“她是妻子,她是女兒,她是媽媽,她更是自己。”

我覺得順序應該是“她更是自己,beyourself。”

全劇的高潮就如同這個情緒的宣洩口,一層層剝開妻子、女兒、媽媽的角色,再喊“沒有家”的時候,她是她自己。後面的劇情:魔改、急轉直下。

最後女兒選擇投入父親懷抱,不帶走鋼琴,接受弟弟,接受新家。媽媽回去當媽媽,選擇在孩子身邊安度最後時刻。奶奶有個假孩子,嘴裡還喊着曾經的丈夫。流産的媽媽撿到了孩子。

明明沒有家,但是給四個女性都創造家。

莫名其妙

導演問我“那你的期待是什麼?”

“不知道,反正回家不是我的選擇。”

導演說“電影是一個夢”

我想說這個電影不是,這個電影隻是

“男性對女性的夢,認為女性就應該有家,相夫教子的夢。不是女性自己的夢。”

導演說幾句就轉到了“這個我們原來想拍臨終關懷,但是因為這個氛圍,這個環境,不得不删改,到了溫情的結局。”

我理解,但是我不接受。

可以說是非常羞恥女性的電影了,打着婦女節的名号,來看的電影,被教育了一個半小時的相夫教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