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簡單評價,謝晉的《高山下的花環》作為内部批評具有雙重性,低級紅高級黑。但在思想根基上是中國傳統儒家的。體現在故事結構上是忠臣-奸臣-無聲受難的百姓。因此對上層是尖銳的諷刺和勸谏,對底層是自上而下的憐憫和同情。整體是比較反動/壓抑鬥争的。
1.電影的核心線索一個是趙蒙生的成長,在思想上從個别貴族高度上升為國家理性高度,成為真正赢取繼承權的軍功貴族(唐國強表演的都是那個時代需要的聖君賢臣形象);
2.另一線索是梁三喜的欠條,撫恤金代表國家對陣亡者的虧欠,欠條則是人民對生活成本的虧欠,趙蒙生對梁三喜和靳開來家屬的撫恤則是表達自己對他們的虧欠。所有的虧欠和償還關系都力圖在電影最後一個小時結清(凸顯犧牲是值得的)以免太強的道德批評意味導緻難以過審。由此增設的是雷軍長的兒子小北京的犧牲,意在通過獻祭這個完全善良純潔的未來元帥來讓所有欠賬扯平(這也是為什麼雷軍長在後面反複出現)。
3.總之電影的内核還是面對外敵(不僅是異民族,也是忽視經濟的前一個時代)和戰争,國家意志得到了統一,階級私利被“擡升”到國家理性和道德義務的高度而升華。
最能彰顯這種濃厚意識形态意味的片段是雷軍長對貴婦人的辯論,調用了理學的以理統情話語。對我而言這些當然都是意識形态虛構,我自己看時最受觸動也是看完後覺得全片唯一值得感動的一點是開戰前靳開來終于升為副連長。如果死亡可能的分配在戰前已經分配完畢,那戰後的虧欠和道德補償(道德行動要求自由意志,死人沒有自由意志)又有何意義?靳開來本來的意識是底層立場上堅定的内部批評者的意識,但是升職後他的堅定突然變成迷茫(否定失去了對象,矛盾被揭示為同一),内部批評者依其本質就應該為自己恨愛交加的批評對象而犧牲才能效驗其良心(類似SPD與一戰,在中華語境中是欲求因死谏而留名青史的忠臣)。
4.女性行動是對男性情感的表達(家國同構與傳統的女性地位)。梁三喜的妻子和母親(三個兒子分别獻給國家,和雷軍長對等,象征建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象征無反思的無私奉獻忠誠隐忍的人民。
5.外來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中體西用。搖滾樂外國舞曲舞會洋酒進口相機是腐化的因素(對外開放),學克勞塞維茨戰争論更要學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