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以為,這部電影的中心是想通過女主角的婚外戀來描述在過去那個年代直到現代依然普遍存在的問題 - 婚姻如何消耗女性,讓一個女人在擁有家庭的幸福感同時也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
但是到結尾,我認為這部電影最讓人動容的還是它對愛情和人性的解讀。有些人質疑男女主之間的這種婚外戀到底算不算是愛情,不過是女主作為一個絕望主婦在中年危機的時候遇到了理解,稱不上是什麼偉大的愛情。但是真正經曆過愛情的人都明白,當愛情發生時,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和強烈,至于它發生的理由真的沒有那麼複雜和重要。
男主最後說的,這樣的愛情一生隻有一次。雖然不知道是不是隻有一次,但是确實不會有很多次。尤其是對于男女主這些搞藝術的人,這種能夠極其和對方思想共鳴的愛情對于他們的人生來說尤其的有力量,因為他們對精神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更加懂得知音難覓。
這個故事的女主角是個關鍵,是她最後的選擇讓這段愛情成為了值得歌頌的偉大的愛情。這讓我聯想到了另一個有些相似的到如今還頗有争議的民國愛情,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故事。也是一對佳人才子,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兩個人都想要強烈的反抗在那個社會婚姻制度下的某種“腐朽”和“枷鎖”。但是為什麼他們的愛情為什麼有更多反對的生活,因為每次人們看到他們美好愛情的同時都會提起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我們都承認徐志摩在文學上的才華和天賦,但是他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他和陸小曼的愛情是真實的,但不是偉大的。但是電影中的女主角是一個善良的人。善良才是品質高尚的根基。因為她知道,她如果和男主角私奔後的所謂的幸福是建立在她親人的痛苦之上的。哪怕這些人不是她的親人,也是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的。當我們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和私欲而傷害了他人,那這種愛情就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愛情裡面純粹和高尚的部分了。
愛情是一種人生體驗,一段真摯的感情讓我們通過對方看見更完整的自己。而婚姻是一種選擇。有些人認為歌頌電影裡的婚外戀是不道德的,但是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恰恰相反。如果人生可以從頭再來并且給女主角更多的選擇的自由和特權,可能對于像她這樣的人,如果當初不辭去教師的工作,如果有更好的原聲家庭資源,如果她不選擇依靠丈夫來到美國,如果不在那麼年輕的時候選擇結婚生孩子,如果她年輕的時候見過更大的世界,如果她可以在更成熟之後遇到一個像男主角這樣的愛人…她的人生可能會更加的精彩或讓人羨慕。但是,當這一切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并且面臨這種二選一的選擇題時,我們應該選擇做一個善良的人。哪怕這意味着這種選擇下的代價是要犧牲過上一種更加精彩,刺激和有意思的人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