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優缺點很明顯的商業大片。

先說優點。

第一,畫面很有質感,美學價值很高。攝影和導演絕對是用心了的,影片整體的調色構圖非常高級。我現在能想起來的畫面也有很多,都很經典。


比如開頭風吹野草,草低伏下來,鏡頭拉遠,遠處是深藍翻湧的海水,接着天亮前略暗淡的藍調天空,一瞬間我想起了一句詩:“風吹草低見牛羊。”當然這句詩放在這裡并不完全适配,但這确實是極具美感的鏡頭。放在影片第一個畫面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營造了甯靜的氛圍,能讓觀衆代入。
同樣是極具美感的鏡頭的還有村民們在夜裡挑着燈,擡着屍體招魂。整個畫面相應地變得很黑,但它是黑的很有層次的,遠處是清淡的月光照着平靜的海面,呈現一種幽深的深藍色。近處的山是漆黑的,山間唯一的亮光是村民在鄉間小道上提着一盞盞燈形成的遊龍,它沒有密集地亮成一片,而是間隔起來,像是骨節成了一種支撐。我認為是具有一定的禅意和神性的。

還有朱一龍飾演的阿赑倒在海面下,日軍持槍不斷地掃射,鮮血染紅了海面,深藍的海水,鮮紅的血液之間由黃色和綠色過渡,仰拍視角看到人物不斷向下墜落。這個畫面像是太陽墜落,回頭再看也是有隐喻性的。同樣在水下的還有一場是阿赑死亡,他看到阿蕩向他遊來,空曠的水域隻看得到兩個人,隐約有宏大與渺小的對比。

另外還有幾個個人很喜歡的鏡頭,也許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學,但很戳中人心的。阿赑殺了日本兵後古銅色的皮膚淌滿血,他将頭發往後一抹,眼神随即表露出兇性,這是非常具有暴力美學、瘋狂而原始的鏡頭,沖擊性和力量感兼具,人物在此刻甚至有了一絲邪性。再有阿赑背着阿蕩回家躺在床上,一個眼睛緊閉,臉色青白,一個眼眶紅着,尚存血肉。這一幕在大熒幕上的沖擊毋庸置疑。最後一個,也是我最有感觸的鏡頭,是阿赑來到沉沒的裡斯本丸,掀開了已經在水下的二号艙的艙頂,鏡頭是從最深的水底往上拍,所有人都死了,漂浮在水中,扭曲着肢體,生前的掙紮被定格,從下往上,圈口越來越小,螺旋着向上最終剩下那個小口,是生者向下與死去的肉體對視。我曾看到過一位讀者寫得書評,“死神吹了一口氣,生命就四散紛飛了”,是的,就是這樣,生命輕輕地遊走了,漂遠了。

第二,音樂恰到好處,水到渠成。

印象最深的無疑是“萬物洪荒”那一段,絕對的神來一筆,點睛之作。像是遠古時的祭祀,神性與肅穆并存,歌詞簡單到極緻,訴說着很簡單的日升月落,潮漲潮落的現象,天落了雨,就成了地,潮起潮落,就成了島。它寫得是樸素的人們對世界最本真的理解。永恒開闊,悲憫神聖。然後是英俘在船艙底,知曉自己必死的結局後輕輕唱起的歌謠,在極端絕望的環境下,他們唱的卻是隻有淡淡的悲傷的歌謠,是故鄉的山水街道,是皮卡迪利大街。如果說前兩首歌都是甯靜的、肅穆的、莊重的,那麼漁民出海救人那一段的高潮歌謠又是另一種好聽,初中音樂課上學過一種體裁是勞動号子,介紹的第一首歌就是纖夫們在吼着“嘿喲诶”,勞動号子這一類歌都是這樣,樸素直白的詞,喊着吼着的調子,抓大魚,睡好覺,寄托着勞動人民最樸實的願景,故而更有一番動人。就像是唱山歌,在山裡種地的人們因為山的阻隔,往往隻能大聲唱着山歌,于是群山的山頭就一個個響起了回應,海上也是,吼着無數人回應的調子,不需要回頭就知道兄弟姐妹都在一處。

第三,演員尊重角色,演技在線,服化道真實。

三位主角的演技毋庸置疑,除了阿蕩在船上執意救人,對扯着他的哥哥喊得兩聲哥讓我有一點出戲以外,可以說演技很優秀。曬出來的古銅色皮膚,風吹日曬的粗糙的臉,緊實流利的肌肉,還有貼合的服化道。演員幾乎做到了能做到的最好,能體會到演員的用心,下了大功夫。

水戲拍得很好,特效也很不錯,所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是很不錯的片子。而且不能否認導演、整個劇組初心是好的,希望将這段曆史傳播出去,争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然後是缺點。

首先是角色塑造功底薄弱。人物缺少複雜性和立體度,呈現扁平化,叙事能力有待加強。而且是幾乎出場的每一個角色都這樣。

阿蕩是善良熱血青年,阿赑是冷靜有野心疼愛弟弟最終被感染決定救人的戰神,阿花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女性。阿蕩的人設太過老套,熱血而沖動,善良又有點魯莽。倪大紅飾演的島上的老大仿佛隻是為了煽情和最後阿花砸牆而存在,同樣和阿蕩被綁去日軍船上的幾個漁民幾乎是毫無記憶點。鎮守島上的日本人的首領除了不穿衣服花白的肉也是讓人想不起其他情節,隻是因為劇情需要,所以他存在。反而是教書先生和保長有點深度,但也不多。不是不能有單薄的人物,但當一個影片全都是臉譜化的人物時,編劇和導演對角色的塑造和理解無疑是失敗的。

主要角色是要有深度的,阿蕩在被漁民排斥下依舊有一顆赤子之心,會不會有哥哥的教導?可以有一兩個鏡頭,是漁民偶爾會給他們一點吃的,台風暴雨時的關心,從最開始認為他們是海盜之後的排斥到慢慢發現他們本性不壞的接納,也可以拍兄弟倆對漁民的回報。這樣,弟弟的善良有了更有力的支撐,哥哥之後的屠殺與拯救有了除了複仇以外的支點,漁民們的善良有了更多的細節和具象化,也不再需要阿花和哥哥幾乎可以說是不知所謂畫蛇添足的感情線來聯結漁民和兄弟倆。哥哥的冷漠和野心,是不是可以來自于年幼時受到的冷眼,又可不可以回歸到國人最樸素的觀念——通過雙手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哪怕是不起眼的角色,也同樣可以設置記憶點。倪大紅飾演的角色死後我一直在期待後面會有鏡頭閃回,通過幾個畫面讓這個角色更加立體飽滿,然而沒有。千金幾人被綁上船後思想的改變也很輕飄飄,我幾乎什麼都沒想起來。作為老大,他的堅守與責任來自哪裡?而作為最普通的漁民,他們對家人的牽挂,對英俘的感悟與思考在哪裡?

關于阿花的叙事我沒有要評價的,對于一個長期封閉的海島上的人來說,也許封建觀念會更加根深蒂固,阿花想要證明自己也應了那句“婦女能頂半邊天”。

而最讓人難受的是,漁民的群體是蒼白無力,沒有主體性的。他們總是在被推着走,看似有很多人,然而這個群體主動幹了什麼?好像沒有。回想影片對漁民的塑造,鏡頭很少,集中在出海救人。阿蕩救人,他們看着;村民被綁,他們看着;裡斯本丸沉默,他們看着;阿赑一個人出海,他們看着;阿花砸牆,他們跟在她後邊,沉默看着。甚至連救人,都是在阿花的感召下,才最終決定。而哪怕是救人,也是阿花指揮着,他們聽從着。

明明曆史上我們的漁民是基于骨子裡的善良,是因為海上有難必救的傳統,是因為最樸素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在發現落水者不是日本人後立即架着一艘艘自家出海的小船不斷往返救人,到了影片裡,呈現出來的卻是因為他們幫我們打日本人,所以我們要救;因為有幾個人帶領着,所以他們才救;因為劇情需要高潮,所以他們開着一艘艘大船,來救了。

導演不相信國人樸素的、血脈中生生不息的集體的善良,所以他不斷為漁民出海找理由。

這就是不合事實。

所以影片變成了三個主角的舞台,展示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這讓我感到不舒服,因為我很少看到人民史觀的展現。

角色塑造淺薄是最大敗筆。

而前面的叙事冗長無聊,有效鏡頭不多,教書先生對滿江紅的callback也隻能說無功無過,甚至有點尬。人物死的太輕易了,像是一本還沒展開就被撕毀的書,導演想通過這個展現日軍的殘暴,然而我甚至沒有看到一本翻開了的書。


接下來是不符合我個人審美的地方。

第一,在中日民族矛盾下制造國人内部矛盾。就是阿蕩救英國人這段,所有人都在責怪他,然而真正該被仇恨的、真正制定規則的日本人被忽略了。内部的沖突讓人感到難受,仿佛我們的漁民是愚昧的,隻看得到眼前的,苟且偷安的人一樣。

第二,剪輯叙事問題。(也許是我個人挑刺)印象最深刻的是阿赑把阿蕩背回來,鏡頭開始不斷切換,阿赑把阿蕩放在床上;阿赑背着阿蕩在山坡上;阿赑側臉痛哭;阿赑背着阿蕩走。這一段處理讓人感覺像是阿赑把他背回來放在床上,馬上又把他背起來埋葬。其實閃回是不必要的,這一段直叙,觀衆的情緒随着阿赑由悲傷到痛哭不斷推進,然後又随着阿赑把阿蕩埋葬漸漸歸入淡而悠遠的哀傷。類似的不必要硬炫技的鏡頭還有,讓人感到無力。

第三,高潮沒起來。全片高潮應該是在大水窩子那裡,但它的存在好像就是凸顯阿花和阿赑的羁絆,然後讓阿赑去死。大水窩子就沒了。它讓我産生一種力量已經積蓄,然而拳頭沒有揮出的無力。情緒被吊在那裡,不上不下。


這是我對東極島的全部感受與評價。

也許我們該思考:我們真正需要的傳遞中華價值觀念,講述曆史的影片應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