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對戲曲産生興趣,是電影《霸王别姬》,程蝶衣一身青衣打扮,粉面黛眉、羅裙錦衣,段小樓則是勾着黑花臉,身着戰袍頭頂将冠,一個是“虞姬”,一個是“霸王”,當時隻覺得震撼,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美得超越性别界限,用“台上男人皆欲娶,台下女人皆欲嫁”來形容他的受歡迎程度也一點不為過。

...

後來看《鬓邊不是海棠紅》,200多套絕美戲服,繼承了漢、唐至明朝以來的漢族傳統服裝樣式,大量京劇元素圈粉無數,大家直呼服飾、妝容、身段極美,考究的刺繡工藝融合在戲服裡,變成戲曲文化裡抓人眼球的部分,但很少有人知道,戲服之美的深邃之處。

...

看了《最美中國戲》,我不由感歎,華麗的外表固然引人矚目,但精神内核更加引人入勝,尤其是看見曲藝後台成排的戲服,鳳冠霞帔,一件簡單的青衣傳承百年,考究的刺繡選材,金絲銀線數年如新,真的讓人不由感歎“勸君應惜金縷衣”,而看完綜藝才知道,光一個纏頭都隐藏着技藝,不同臉譜的情感性格表達暗藏深機,這些幕後的層層積修,不過是為了台前的一場完美演繹。

綜藝裡戲曲老師指着1956年《十五貫》的初排衣服,說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一個劇種的後面,是可能會失傳的手藝絕活,最美中國戲的播出,比起傳統綜藝,承擔起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責任, 不管是戲服還是戲曲,傳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默默堅守,希望更多人喜歡戲曲,讓國粹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