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靈魂擺渡
文|楚陵

神話新編
所有的神話故事都是框架保留,細節根據各種需要人為再演繹。從某種角度來說,神話故事都是當代故事。它們頌揚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抹去對自己不利的部分。
靈魂擺渡第三季「織女的咒怨」是這樣演繹牛郎織女:傳說的某一天,有個織女墜入凡間,被村民所救。織女為報答村民的救命之恩,運用神力為原本荒蕪的村莊帶來大豐收。由于運用神力被天庭知道,天庭要帶織女回去。村民為保護織女,修建一座巨大的迷宮來供奉織女。村民保留對自己有利的部分。
而事實是,嘗到甜頭的村民不願放織女回去,便修建一座迷宮意圖困住織女。以為囚住織女,每年就能大豐收。但被囚禁在迷宮的織女非常生氣便不再為村民祈願。沒有風調雨順就沒有豐收,沒有豐收人可能會餓死。為讓織女祈願,村民想出一個邪惡的辦法,讓牛郎強行與織女生下孩子。企圖培養帶有織女血統的新織女,繼續祈願豐收。村民抹去對自己不利的部分。
宗教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人類的發明,包括神明。上帝也是人類的發明,其目地在于塑造終極可知。人類之所以造出神明,是集體性的無能,所以上帝必需全知全能,才能治愈集體性無能,才能使逃避時完全心安理得。後來,上帝這項發明被宗教所壟斷,宗教成為上帝唯一解釋權,錨定唯一方向,杜絕其它可能性。但是每個人都受到曆史的局限,發明上帝的人也不例外,所以要經常打補丁。既然上帝需要經常更新也就是意味着并非全知全能,必然導緻宗教遊離于善惡的欺騙。
人生漫長難免天災人禍,人的痛苦絕大多數來自于對自己的無能。信神,最大的好處就是原諒自己所有的無能。所以村民将無父母的女孩指認為新一代織女日夜供奉,乞求庇護。神魔皆以血飼,意思是說人與神明是供奉關系。人之所以願意供奉神明,是因為集體性無能,所以需要庇護。本質上是筆買賣、是種交易。如果神明不顯現神迹,那麼供奉就變成一種不平等交易。
很不幸,最後一代織女任期内村莊遭遇三年大旱,整個村莊顆粒無收。村民無力面對主觀或客觀的痛苦。信神,最大的壞處徹底失去解決無能的能力。常年供奉的村民沒有得到顯現的神迹,村民無法忍受這種不公平的交易。于是,戴上面罩的村民一個又一個進入織女房間發洩不公平的交易。久而久之,男人把織女當成洩欲工具,不堪折磨的織女打算逃離村莊,但村民不允許織女離開。于是,最後一代織女重複第一代織女的悲劇。當神明無法提供庇護、兌現血飼,那麼神明代言人必然付出代價,所以織女不能離開村莊隻能囚禁在迷宮裡,一如耶酥必須釘在十字架上。于是,織女的祈願變成織女的咒怨。
兩位織女的故事一明一暗互相交織,交織出:群衆是狂熱的冷漠,群衆是偉大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