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實際上講述了兩個大男孩兒和一個小男孩兒的故事。盡管基秀和俊泰都早已退學,在社會上漂浪多年,可他們的靈魂卻長久地停留在各自灰色的童年時代。
這當然不是因為兩人年少無知,不經世事。孩提時代的記憶太過深刻,而背負着沉重的過往,心仿佛被困在了一個巨大的迷宮裡,找不到出口。年幼的俊秦因為弱小無力,隻能眼看着母親的絕望漸漸變成神經質的禱告。長大了,他依然勢單力薄,一旦沒了基秀,就隻能孤身一人對付學校裡那群壞小子。所以,他幻想有一支槍,幻想掌握力量來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有了槍可以做任何事。”俊秦曾以為隻有成為像金社長那樣的強者,擁有金錢和權勢,才能遠離傷害。這當然是一種單純稚氣的理解,是一種對力量的盲目崇拜。因為“強者”金社長就是這個扭曲社會的典型,是造成他們成長傷痕的始作俑者。當俊秦真正成熟時,不是浪漫潇灑地用一把槍去拯救一個落難的女孩,而是陪着小赫函去找媽媽,并耐心地回答他古怪的問題。用自己的雙肩去承擔,不要像那些冷酷自私的大人。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理解了基秀那種看起來永無出頭之日的生活竟有什麼樣的意義。
作為哥哥的基秀性格内向,溫柔隐忍,過着清教徒一樣的生活。這不僅源于天性,更源于童年羞恥的記憶和深重的負罪感,不斷有人“提醒他曾經犯下的錯誤。片中年幼時的景象和成年後基秀痛苦的身影交疊在一起。他正處于生命中最繁茂的時節,卻始終在為自己的過去贖罪。然而電影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并不在于曾經灰暗的時光。
“你會做個好孩子嗎?——會的。”
這句台詞在影片裡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基秀和赫函的互間互答,彼時痛苦的記憶還盤桓在基秀的腦海裡。第二次在片尾的旅途中,是赫函對俊泰提出的最後一個腦筋急轉彎。電影裡的赫函和童年俊泰是由同一個小演員飾演。這是一個隐喻。成人之後的俊泰和基秀遭遇了有着相似經曆的赫函。但這次不同了,俊泰和基秀不再對一切無能為力,赫函就是the boy of tomorrow,就是他們的明天。他們在不斷成長,這一次會好好地守護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