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隻能說平平無奇,有點可惜。劇情上過于平實,就像是身邊發生的一樣,但缺少提煉。唯二看點就是方言片和台詞有笑點。電影感也有,但不足以讓觀衆覺得值回票價。

劇情很平實,說的就是一個潮汕小夥帶外省女友回家見家長,媽媽不能接受非本地且離過婚的女友,拆散後又幫助兒子和好的故事。基本上看了前半部分,後半部分要講的内容都能猜到。作為進影院的觀衆毫無驚喜,也沒有強烈的共情點。編劇隻是抛出了一個普世難點——如果父母不接受女友,男方該怎麼辦?片中給了一個勉強的答案,大團圓結局。但核心問題并沒有去觸碰。片中媽媽為什麼能接受外地,但不能接受離過婚。後來為什麼又想通了。看完的瞬間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回憶全片,我試圖做出如下解釋。一開始男主就很擔心媽媽會不同意,因為女友外地又離過婚。事實也是這樣。但媽媽不接受的理由有點勉強。從與奶奶的對話場景中可以得知,媽媽是擔心外人說閑話,孫子不能待着本地,要變外地人,想老小舅的孫女,成為講英文的國外人。為的都是老鄭家,但沒有人理解。片中除了媽媽外,都很開明。奶奶甚至勸說自己的媳婦不要在意那麼多,自己家幸福就好。爸爸是沒啥意見的,見着漂亮就可以了。所以說,媽媽堅持不同意的理由實在牽強,沒有很強的立足點。後來去深圳探訪兒子,見到兒子的冰箱是空的,偶然發現兒子和女友的為領證準備的照片,以及準兒媳給自己準備的手镯。琢磨着編劇的意思應該是,媽媽發現兒子自己一個人過得不怎麼樣,而且還是喜歡着準兒媳的,所以為了兒子,放棄了自己的堅持。于是乎,去公司見準兒媳,但完全沒說上話。跟着兒子去機場送别,說上話了,并送了汕頭特産。然而台詞都是門面話,很水,也可以說很隐晦,内斂沒有不明說。但作為一部面向全國的院線片,編劇應該花費更多的筆墨在這兩處場景。以此來展現媽媽在兒子這段婚姻上所起的作用。關鍵點就是把故事的核心結構改為“帶我媽去見你”來展開,更有戲劇沖突性。

男女主最終分手的理由也是牽強的,女主提的是突然發現自己害怕再進入婚姻。但拍拖已經兩年,男主求婚也很快就同意了。你說是因為媽媽不同意,但早就知道會有不同意這一出戲的,但還是在一起兩年了。而且沒有交代女主離婚的更多細節,其實這些細節可以更多地支撐分手的原因。比方說,第一段婚姻就是因為男方家長不同意,沒有得到祝福,最後離婚了,不想再重蹈覆轍。

順帶說說爸爸,看點不多,片中設定是個閑散人,沒有大志,隻喜歡唱戲,活得自由自在。幸好會關心自己老婆,要出遠門了,會買好暈車藥。但我覺得潮汕的男人不應該是這樣的。

片中也很多地方特色小吃、傳統風俗的鏡頭,但都沒有好好講述,隻是通過一個快切鏡頭一晃而過,就像旅遊宣傳片一樣。其實這些都可以好好給外地觀衆科普一下的。例如,拜月娘,要做紅月餅,當天燒高香祭拜。片中根本沒有台詞解釋這是在做拜月娘這件事情。外地觀衆表示一臉懵,觀影感受還隻是停留在潮汕地區拜神風俗繁瑣複雜。但其實這些傳統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的。主創團隊并沒有好好發掘其中的精義,給外地觀衆講講拜的意義在哪?儀式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

...
電影周邊-明信片

如果藍導和9哥看到,如果還有下部戲,一定要好好打磨劇本。既然是面向全國,就要站在全國觀衆的立場上。傳統永遠值得拍,但不要成為吸引觀衆進影院的唯一理由。要用全國的故事,融入到地方特色的背景中,去拍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