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站台”第二部看的有點失落,主要是沒看懂,太抽象了。

饑餓站台2 (2024)暫無評分2024 / 西班牙 / 科幻 驚悚 恐怖 / 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 / 米萊娜·斯米特 霍威克·庫區科利安沒看懂,又看懂了的那種絕望的虛無。

我的理解是電影揉了三個部分:

一、客觀描述了社會現實環境跟遇到的難題。監獄坑弱肉強食的野蠻行不通,需要秩序建立法律。可推行、執行法律是艱難的,一是不能保證人人守法,二是演變成新的暴力、控制。最終内鬥,還是悲劇。

二、女主的視角探讨了現實中生存之道。太守規矩或者太過自由都是不可取的。擰巴的人生痛苦中掙紮。

三、傳遞“信息”的孩子,寄托希望的孩子,最終夢會破碎。依然逃不出監獄坑的循環。

前面部分,銜接的非常好,如果每個人隻吃自己的那一份食物或者自願交換,就能保證每個人吃到食物,需要建立規則、秩序,引出法律的概念。可是法律執行起來又很困難,這就必然得有懲罰機制,起到威懾,靠自覺是不能對抗人性的貪婪的,畢竟資源還是不夠豐富,自己的食物隻保證不餓死,日複一日的隻吃一種食物也是很痛苦的事情。從初衷來看,法律秩序是好的,但是普及到“333”層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斷完善秩序的漫長等待裡,底層依然在餓死,越在高層責任越大,他們得保證食物有秩序的送到底層,能做到這份負責人是高尚的,隻是總會有違規者,理想的情況像是不存在的烏托邦,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淪落到底層的恐懼,就會有活在當下的享樂主義,自由派跟忠派的對抗也是必然的結果。想要維護秩序,就得嚴苛的執行不然有破窗效應;過分嚴苛,看起來缺乏人情味,死去的人的食物必須倒掉,甯可浪費也不可以給有需要的營養不良的人吃。威懾也就演變成新的暴力。會吃人。(電影裡提到不倒掉食物隻有少部分獲利,做不到公平,死去獄友的食物不該成為我們的獎賞,其實我也是認可這套邏輯的,能避免自相殘殺)

所以核心,還是資源不夠,也做不到絕對公平,生存是無解的難題。

女主既不是野蠻人,她前面是守規矩的。也不是忠誠人,看到獄友因偷吃一塊肉最後自我了解,她不認可忠誠人粗暴冷酷的處事方式,所以反抗,違規。可受膏人斷了他們食物之後她也沒吃人肉。擰巴的像每一個普通人。任何極端都要不得。剩下的隻有在苦難中自我救贖。估計每一個有良知的普通人,都會憐憫别人的遭遇,卻無力改變糟糕的局面,也沒勇氣成為徹底的壞人。隻能委屈,不滿、無解、忏悔、和解。

救贖的部分我就沒看懂。女主因自己的疏忽而傷害了男友的孩子心存愧疚,雖然打赢了官司可過不了心裡那一關,來到監獄坑算是對自己的懲罰,需要時間去忘記不愉快的經曆。最後也是堅持救下那個小孩來贖罪。我隻能理解為,電影是想說,人在一生中都會為做錯的事造成的後果感到自責痛苦,受折磨,直到跟自己和解。解脫了。“你的旅程結束了,他還有一次機會”。女主此時贖罪完也到了333層,隻剩下等死,而孩子還有生的希望,有做選擇的機會。至于孩子的命運如何,是生是死,是做對了做錯了,那是孩子的一生。

最讓我絕望的,也沒太看懂的就是那一群小朋友。電影開始,各種膚色的小朋友在開心的玩滑滑梯,他們在監獄坑的環境裡,卻跟監獄坑是隔離的,并沒有參與到殘酷的資源争奪的生存當中。直到結尾,孩子們争強滑滑梯堆成了山,亂七八糟,人仰馬翻的,有些孩子摔倒,也玩不成了,跟開頭天真爛漫歡樂的玩耍形成對比,最後進來兩個人,把其中一個孩子帶走,送進了坑裡的床上,是不是暗示,孩子學會了争搶具備了社會屬性?是時候面對殘酷的現實了?而孩子就是監獄坑的希望,是“信息”。跟第一部呼應,孩子是監獄坑所有人的希望,是把自己活在水深火熱的境遇傳達給上面的人的“信息”。但如果這個“信息”也是上面的人設計的一環,那是何等的絕望?人類終極命題,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未來,可這個孩子是被編排進來的。希望也是虛無。虛無是不存在的。結尾一代又一代把“信息”傳達出去也沒能改變苦難的命運。這是被編排好的命運。

第一部解構的太完美,監獄坑的階層設計完美的契合了社會現狀,不同的階級能接觸到的資源不同,而“出生”在哪個階級又是随機的看運氣的,在人性的貪婪、欲望、恐懼趨勢下必然造成地獄般悲劇,所以他們想改變,想傳遞信息告訴設計監獄坑的人,不接受這樣的設定,于是,他們保護了一個蛋糕,完完整整的送到上面,希望上面的人看到餓鬼一樣的他們今天沒吃蛋糕,這麼反常的事情希望引起他們的關注,重視他們的需求,反思設定的不合理,可是上面的人拿到蛋糕隻看到了上面有頭發,難怪他們不吃,明天開始得更加注重衛生才好。反饋機制是不奏效的,信息接收是不對等的。所以第一部的最後,孩子成為了“信息”。試圖用孩子跟設計者,外部世界,或者上面的人溝通。而第二部是想說,孩子也是一環?傳遞信息沒有意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最終會長大,隻能參與到監獄坑的殘酷。又滿懷期待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自己的旅程也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