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社會底層小小的合租房裡頭的故事。
雖然說是“癡人三部曲1/3”,但其他的2/3還真的沒找到。
或許,所謂的癡人,這一部裡頭,就已經有了3個,而3個人的故事也已經講完。
其中之一,是阿瓜,常年照顧自己的老爸,時不時的還在夜店裡頭小偷小摸,後來等到阿瓜的“老爸”脫了上衣曬太陽才知道,原來阿瓜的老爸,也是個“人妖”。
人妖老了無依無靠,所以年輕的時候都會收養一個孩子,一是“傳承”自己的衣缽,二是将來自己也可以老有所依。
隻是後來老爸心軟了,不想讓阿瓜走自己的老路。
這一對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好過了80%(沒有科學依據)有血緣關系的“父子”。

阿發和阿瓜在同一個夜店上班。
阿瓜還是個舞男,但阿發已經遊走邊緣。
阿瓜偷手機的事兒,阿發其實不知道,但阿瓜心虛啊,直接威脅。

同住的還有一個阿優,是個貨真價實的女性。
大家都在一個地方工作,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這夜店也确實做到了“什麼都有”。
三個人,就這樣磕磕絆絆的認識了。

在喝了一頓大酒,将了一些“工作體會”後,阿優和阿發徹底的冰釋前嫌,開啟了同居密友的生活。

兩個孤獨而卑微的靈魂,相互的依賴,以這種方式消遣,早就預埋下結局的悲哀。
這底層的掙紮,誰都當做沒看見,也絕對寫不進什麼“報告”。

阿發為什麼選擇這一行呢?
沒錢,沒戶口,沒書讀。
底層往上爬的路徹底被封堵,還有什麼其他“求生”的辦法。
然而,故事其實并沒有對阿發這樣的人物表示“可憐”,畢竟,阿發淪落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作的。
這是一個年輕時代的錯誤,然而,一個錯誤,讓他萬劫不複。
窮人,沒有試錯的資本,隻能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挪。

年輕時代的阿發,大概是在叛逆期吧。
對自己的家庭充滿了怨恨,為什麼自己的老爸不是“百萬富翁”呢?
因為這個,阿發開始叛逆,開始“絕望”的嗑藥,直到有一天,家破人亡。
這一切,都起源一個“隻怨半杯空”,那種貪婪的欲望,驅使阿發充滿怨念,偏偏忽略了,其實還有很多人,羨慕他曾經擁有的“半杯”。
如今,阿發淪落到“空杯”,再回憶起當年的“半杯”,太多的悔恨。
可是,有些錯,一旦犯過,就無法回頭。
其實,再回頭想想,為什麼阿發當初會埋怨自己的家庭不是“百萬富翁”呢?
這是阿發的錯,還是主流價值導向的問題呢。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阿發确實可憐,但看阿發的經曆,實在太多“可恨之處”。
這句話,最初見到好像是在形容“林黛玉”,說林黛玉就剩下自己了,還不知道收斂收斂,在大觀園耍什麼小性子,最後還不是落得香消玉殒?
年少時候不懂事兒,覺得“挺有道理”。
現在懂了,壓根就不是這麼回事兒。
半部《紅樓》,道盡人生。

世人總是記住了前半句,其實還有後半句。
“可恨之人自有可悲之處”。
阿發的“悲”,在于他為自己的犯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在于他曾經被世間流俗蒙蔽了雙眼。
這世間,大概太多的小孩,都是曾經的阿發。
網上流行的段子,上大學的時候對父母每個月給2000相當的不以為然,直到自己參加工作,發現每個月哪怕是給父母500都難于登天。
象牙塔裡頭的抱怨,大多距離生活太遠。
父母傾盡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面,然而孩子卻在埋怨為什麼會在水裡。

阿發的故事說完,想聽聽阿優的故事的。
但是,阿優說,能說得出的就不是“悲”了。
聽起來,還蠻有“悲”的感覺的。
但是,後來才發現,阿優的故事,無非是低劣的甄嬛傳,在阿發的故事面前,不值一提。

故事最後,阿發走上了絕路,這個結局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一個人的沉淪,換回了兩個人的“輕松”,大概是值了。
他總是想起,他曾經的女友,她多麼想他“承認”一下是自己的老公,哪怕隻是面臨叔叔檢查的搪塞。
然而,他終究是懦弱了。
在他的黑白記憶裡,或許隻剩下那個包包,還有幾分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