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曾了解歐洲對于宗教和神學方面的讨論,你就沒有辦法完全的理解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内涵,你甚至會用驚悚推理懸疑的類型來給他做歸類,實際上他所要探讨的是關于存在以及上帝之間的一種對抗。
《威尼斯驚魂夜》在場景和人物設置上有太多的宗教隐喻,并且借助這些隐喻,表達了主創團隊對當時,也就是二戰後的歐洲世界,對于宗教的态度以及想法的讨論。
我們在影片中能夠看到:孤兒院、教堂鐘聲、饑荒、修女、萬聖節前夜、降神會等等元素, 這些元素共同闡述了一個主題,如何看待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這一個哲學命題從中世紀經驗哲學開始,到阿奎納對上帝的五路認證,再到近現代的哲學,斯賓諾莎康德等人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到了二戰結束之後,歐洲,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對于上帝的論述,達到了一個小高峰,那就是如果上帝存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大規模的傷亡以及殘酷的戰争?在影片中,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的孤兒存在,并且我們能夠看到孤兒是如何被不公平的對待,最終導緻死亡。同時,我們又能夠看到有很多角色曾經走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有的人經曆了人間地獄,有的人留下了後遺症。
波洛和楊紫瓊所扮演的角色有過一個讨論,上帝不可能存在,因為如果上帝存在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的不完美?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影片結束之後才揭曉,波洛給出的回答是,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但是我唯一能做的是保持我自身的意志,坦誠的面對我自己這一個主體。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為什麼斯賓諾莎的哲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人們所廣泛的讨論。
德勒茲曾這樣描述斯賓諾莎的上帝證明:“《倫理學》的基本論點之一在于否認上帝具有任何權力(potestas),類似于暴君甚至開明君主的權力……。上帝沒有權力,而隻有等同于其本質的力量(potentia)。通過這種力量,上帝是跟随其本質的一切事物的原因,也是自身的原因,即自己存在的原因,就存在被包含在本質中而言。”
一方面人們對于上帝存在與否的這個話題确實陷入了一種論證困境當中,而斯賓諾莎的哲學恰好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出口,上帝存在并不代表一種權利,而代表一種力量,上帝就是這個世界本身,他并不會去幹預這個世界。這種解釋就為人類存在以及人類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這個世界,留出了一定的哲學上的、神學上的解釋空間。就像在影片當中,波洛既沒有辦法完全合理的解釋,為什麼他會看到靈魂,他會聽到各種奇怪的聲音?也沒有辦法證明何者為真。
影片當中所包含的另一條支線其實探讨了在神學當中非常經典的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話題。
我們能夠看到母親對于女兒的控制,也能夠看到兒子對于父親的控制。在母女關系當中,女兒展現出了看到靈魂的一面。在父子關系當中,兒子展現出了看到靈魂的一面。這實際上代表了三位一體關系的失衡,如果你明白這一點,就能夠比較早的看出影片的結局,以及整體劇情的走向,控制女兒的母親是最終的兇手,而控制父親的兒子也成為了兇手的一員。母親失去了女兒,兒子也失去了父親。
從宗教含義來講,父子關系這條線為影片留下了哲學探讨上的一個出口,能夠看到靈魂的兒子,失去患有精神疾病的父親後,迎來了曾為修女的養母,最終與堅持無神論的波洛告别。二戰後,神學重新回到了三位一體的平衡,用新的方式重新論證了上帝存在。而科學與邏輯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科學與邏輯從神學中發芽,被神學引導,最終走向自己求解,相信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