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要評判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

那我們看看片中這位父親做了什麼。

1. 女主高一假期放假回家第一天,繼母對她父親說吵着兒子了,于是父親第二天就把女兒送進夏令營。

2. 女主獨自在美國求學求職,她父親兩次找上她。第一次:請求她帶着她同父異母的弟弟看病。第二次:弟弟亂跑,走丢了,父親氣得找上門。

3. 結局,弟弟無需治病了,父親帶着兒子回國,女兒繼續留在美國,她沖着父親的背影滿懷感動地喊他們,他們恍若未聞地走着,頭都沒回。

導演解釋:這是父親不善于表達,這是父親沉默的愛。

hello???

原來“表達”是雙标的,“愛”也是雙标的。

我可以盡我所能地對小兒子百般關懷,他要星星給星星要月亮給月亮,小兒子碰碎别人的盤子我都要第一時間看看他的手有沒有劃着、有沒有被碰疼,要給他呼呼吹吹,要親親他的小臉蛋,這是我對他的愛。

我對女兒:

我和新女友相識了,沒必要告訴女兒吧;

我娶了新妻,老婆漂亮乖巧溫柔可人,呃呃,女兒當然沒我老婆順眼;

女兒到美國去學習了,終于不會幹涉我們夫妻倆二人世界了,不如造個娃;

我生兒子了,貌似也沒必要告訴女兒;

反正女兒離北京這麼遠,應該也不會回來吧,不如把家裡重新裝修一下,她卧室正好給我兒子住,她的大書桌也太礙事了,拆掉,給我兒子當遊戲屋;

我兒子生病了必須到美國治,這還得了?!還好美國有一個女兒,雖然分離八年了我對她不聞不問,但兒子生病我二話不說帶着他到美國找姐姐,讓她帶着我的小心肝兒看病;

我到美國打不通女兒電話,報警吧,讓警方找她;

我打算先請女兒吃頓飯再把兒子生病的事告訴她,飯桌上女兒提起之前我和新妻冷落她的過往,我不耐煩地打哈哈:“說這些幹嘛”;

我知道女兒對家庭還有留念,所以我放心地把兒子交給她;

在兒子治病期間我不定期帶着新妻和兒子視頻通話,我說寶寶親親,寶寶要聽姐姐的話早點把病治好就能回家啦;

我兒子年紀小跑丢了!!!我當天坐飛機去美國質問女兒,滿大街找兒子,我不會說英語,my son you see這幾個單詞來回組合,抓着老外質問,女兒說她一直在找、也報了警,讓我注意身體回去休息,滾蛋,我的身體哪有我兒子重要;

找到我兒子了嗚嗚嗚嗚寶寶爸爸愛你;

因為尋找兒子引來了兒童保護組織的人,把我女兒叫去談話,說要撤銷她監護人的資格,沒了監護人資格就沒了美國護照,就會丢了手頭的工作。我雖然沒弄太懂,但覺得女兒幫我這麼個大忙,總得幫她一回。一個小女孩在美國待八年應該挺苦的吧,我絞盡腦汁地猜想,言辭紊亂地和對方解釋。我說她一個人來美國很不容易的…她走過了xx州每一寸土地,她對美國很熟… 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用,但女兒看我的眼神逐漸變得淚眼婆娑,我知道她感受到我的愛了,你看父愛是沉默的,雖然我八年對你不聞不問,可我還是愛你的;

兒子的病終于好了,終于能帶着我兒子回家啦!!我們開開心心地過安檢準備登機,嗯?後面好像有人在叫我?是幻聽吧,我沒回頭搭理。我抓着兒子的小手,滿腔都是幸福的喜悅:終于能回北京了,我們一家人要團聚啦!

哦,突然想起來我還有一個女兒,沒關系我相信她會理解我的。我把一切熱烈的關心和愛護給了兒子,當然沒有精力再管她。不過俗話說父愛如山嘛,父愛本來就該沉默,女兒你相信我是愛你的對吧?

我隻擅長對兒子表達愛,不擅長對你表達愛。

我雖然各個方面都對你冷落對你不太好,雖然這次兒子治完病,我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想起來有個女兒還在異國他鄉,但是你要相信我是你爸,我心裡還是愛你的。

女兒:原來爸爸是愛我的,我不該逞強,不該發火,不該為以前不公的待遇而憤怒,是我自己的錯,是我沒有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雖然我爸帶着弟弟登機時,我在背後喊他們,他們沒有一點反應,但我相信爸爸一定是不想讓我看到他淚流滿面的樣子,爸爸怕我傷感和心疼他,爸爸真好。雖然這八年我就像沒有父母一樣,但他們對我的愛我通過量子糾纏感受到了,嗚嗚嗚我和原生家庭和解了。

身為觀衆的我:地鐵老人看手機.jpg

我本以為女導演導出來的片子尤其還是以女性為主題視角的片子,會更貼合女性心理,會更細膩更真實,結果我錯了。

很套路,拼湊痕迹很重,情感轉折很突兀,很不真實。女主堅強又容易被感動。面對頑劣的弟弟,她的耐心令我錯愕,因為我曾數次硬着拳頭向沖進屏幕想揍她的弟弟和父親。而在找到弟弟、墓地的那一場獨白,尴尬地令我頭皮發麻。

勸和女主處于相同境遇的女孩們:少點自我感動吧,也沒必要把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負面影響歸咎到自己身上,父母偏心就是偏心,錯了就是錯了,冷落也是真的冷落,少腦補成“沉默的愛”。

勸導演:不是人物淚流滿面地獨白忏悔就能使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