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筝的人》裡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的兄弟情,是阿米爾的反思與自我救贖。胡塞尼的另一部作品《群山回唱》,旨在“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衆面孔的灰塵,将背後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跨越了三代人的故事,讀來扣人心弦。

十一國慶假期回家開始第二次閱讀《群山回唱》這篇小說,戰線拉的有些長,截止到近日終于讀完。我總覺得胡塞尼的作品,有種強大神秘的力量,總能揭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刻意隐藏的一些東西,引發我們的共鳴和思考。這部作品,跨度很大,每個章節裡發生的故事情節錯綜複雜,刻畫的人物也多種多樣。我常常因為忘記某個人是誰,反複的去前面讀過的章節翻找,或者對新出現的人名做一下記錄。為什麼小說的的開篇是以父親給孩子講的一篇神話故事開始,這個在一開始我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讀完第二章後,我終于明白了,故事裡的情節就正好發生在了阿仆杜拉和帕麗的身上。隻不過故事終究還是和現實生活不一樣,有些事一旦發生了我們就永遠不會再忘記……

小說裡的一些文字讀完後讓人産生心痛的悲情,但一些關于環境的烘托總是恰如其分,描寫的特别精彩。關于阿仆杜拉和帕麗之間兄妹之情,是小說的一條主線,也是作者最想表達和塑造的情感,當然也是讓我記憶最為深刻最感同身受的地方。另外還有龃龉不斷但卻緊密相連的表親之情;終至密友,納比和主人瓦赫達提之間的主仆之情;以及在戰争中,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對受害者的承諾……自己都記不清作者是寫了多少個小故事,中間出現了多少人物。我盡力回憶小說中的情節和人物,盡量把她們的人物關系串聯在一起,拼成一條完整的故事鍊。

父親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了一條不齒的捷徑——犧牲掉了小女兒帕麗,把她送給了别人,我想父親的心裡終究會有忏悔和悔恨吧。納比舅舅因為在其中牽線,把帕麗送到了主人家中,生命的最後,他也表達了自己對帕麗的自責與忏悔。當然,不得不說的是我敬佩納比對主人的忠誠,在主人生病的那段時間,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他走到生命的最後。忏悔與救贖似乎在這篇小說中,反複被提到,這樣的話題總會在不經意間打破埋在我們内心深處的那顆種子,引起我們感情的共鳴。最讓我感動的情節還是阿仆杜拉和帕麗之間的兄妹之情。特别有趣的地方是阿仆杜拉的女兒也叫帕麗,和自己的妹妹重名(或許是哥哥對妹妹懷念的一種方式)。等待了58年的久别重逢,卻是阿仆杜拉的中風,他終究還是忘記了她。重逢的那段描寫,讓人感到既激動、又心酸。帕麗沒有想到,終有一天哥哥會忘了自己,會把自己當做陌生人看待。不過在帕麗的心裡,能夠再次相遇,能夠在生命的最後陪伴哥哥,已經是一種幸福和滿足。她自己生命中缺失的那種東西,也終于在跟哥哥的見面中得到釋然。小說的結尾處,有些夢幻,作者又在以一種做夢的方式,讓兄妹兩人回到了孩童。小小的年紀,明澈的眼睛,結結實實的身子骨。她們躺在一片高草中,置身于蘋果樹的樹蔭下,一樹花開,滿枝吐焰……清澈、燦爛,夢中一切都同時來到了。

色彩斑斓的羽毛,此起彼伏的大山,一個又一個如夢如幻的故事。這些東西似乎寄托着作者的一些情感,在這篇小說中反反複複的出現。

結束一本書,一段故事,總會讓人有些留戀。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總比故事裡分配給我們的角色更要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