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似乎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許多中國人把“結婚生子”當作義務,而不婚不育者作為非主流則會被世俗鄙夷和歧視。這似乎符合生物自然和社會經濟文明延續的規律,但是隻要細思便會發現其中的不合理。我的觀點是:不要随便叩響生門,不要把生命當做兒戲。

鄭清明出身農村,他家境極為貧困以至于與醫院的生命交易中拿不出四萬元買妻子和雙胞胎女兒的生命。旁人出謀劃策,或讓他抵押房産或讓他把女兒贈與好心人。一家人無聲地流淚,盡顯社會底層人民面對生死時的無可奈何。我隻覺得他們可憐、可悲、可笑。

盡管中國的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正在不斷完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尚未完善。中國遠遠還沒有能力做到全民醫療免費,因此得了病沒錢治的大有人在。此外,教育成本高和就業難也是勸退年輕人結婚生子的大難題。中國人在創造生命時需要考慮的并不隻是生物自然的繁衍。生孩子也不隻是兩個人的事,更多要考慮到家庭條件、經濟條件和身體條件等,任何一方沒有準備好都不應該随便叩響生門和帶來新生命。回到鄭清明的故事,盡管最後不知道出于何方資助使得他得以把妻兒帶離醫院,但是我們都能預見到前路之坎坷。受教育程度有限阻礙他找到待遇好的工作。他靠着一畝三分地還要看天吃飯,連自己都隻能勉強過活,何談撐起一身債務和健康狀态較差的妻子和女兒。他的孩子長大後依然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難以突破這個家庭世代的貧困。

看到鄭清明哥哥四處為他籌錢,幾十家人才借了幾萬元(含兩天就要還給朋友的結婚錢)。為什麼底層農民如此困難還熱衷于結婚生子?結合第一集阿東的故事我大概能解答這個問題。很多父母還沒有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就已經把孩子帶來了,有的是沒有做好預防準備、有的是難敵親朋的壓力、有的是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阿東也是農村人,一直以來沒有孩子的他成為整個村的笑柄。再婚不久後,他老來得子。盡管事前他揚言兒女都無所謂,但得知是個兒子這個消息後他立馬喜笑顔開,恨不得宣告世界。他祭拜老祖宗,告知自己為家族開枝散葉了。全村村民也被他逐個通知。“養兒防老”和“無後為大”的觀念枷鎖究竟何時才能被中國人掙脫,尤其在農村。另外,婚姻教育、性教育和避孕相關知識也應該成為每個中國孩子的必修課,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做足準備的人不允許草率地制造生命,隻有這樣才有機會從根本上遏制更多家庭和新生命的不幸,才能讓農村少一些守望父母的留守兒童、讓街上少一點胡作非為的缺愛少年,讓犯罪行為不要逐年低齡化。除了個人意識覺醒和教育,國家和法律等各方面也需要齊步發展,讓婦女和兒童維護自身利益有法可依。

談及把女性當做生育的機器此類話題時,我總是怒不可遏。我認為女性任何時候都有決定是否生育的權力。上述兩個故事裡的丈夫都看似溫柔體貼,給即将生産的妻子端茶倒水、捏腳揉背。然而鄭清明在設法解決醫療費和抉擇“保大還是保小”時全程都沒有問過妻子的想法和意見。甚至到最後接受将女兒們贈予好心人撫養,鏡頭裡也隻有躺在病床上無聲的母親那雙空洞的雙眼。阿東無意中的幾句話“女人其實很簡單,男人對她好,不在外面瞎搞就可以了。”、“今天最後服侍一回,明天生了就不管你了”也許隻是調侃,但是聽後我非常不适。上一輩的男人大多把女性當做家庭保姆和繁衍後代的機器,他們把自己的大男子主義和雄性威嚴施加甚至施暴在自己的妻子身上。“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理想世界的空話,但也不是輕易可以達到的人類文明程度,實現它需要所有人明确态度和付諸行動。兩性關系更是如此,女性絕不能認為自己理應當家庭奴隸,不能完全依靠他人,不能姑息那些霸淩和不尊重女性的行為,而應該主動捍衛自己的獨立權、自由權、就業權、話語權、生育權和人格尊嚴等。女人可以生孩子沒有錯,但是她們更可以選擇是否生、與誰生。沒有一個女性理應為社會和文明的延續負責,生産不是擁有子宮的代價。一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她不欠這個家庭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生活在一個社會,它不欠這個社會一個孩子。此時一定有許多人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個自私的想法,如此下去人類定會滅亡。當個人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時,誰管的上世界如何興衰、文明如何存亡。我們何不換個角度?當所有的男性都尊重女性且足夠負責任,醫療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足夠完善,社會多聆聽女性的聲音,世間少一點男尊女卑的觀點,屆時再怪罪恐婚恐育女性也未晚。

以上皆是我淺薄的觀點,也是我觀《生門》的所思、所想、所感。不把生命當兒戲,不随便叩響生門。


202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