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長安三萬裡,很喜歡,對标一下不那麼傑克蘇版本的琅琊榜吧,還想二刷。來搜真實人物曆史,不得不說唐朝年齡限制真是幾乎等于沒有,高适45歲公務員考試剛上岸,50多歲開始飛升,自我放逐期很長(但是待業時間很長也很難受,所謂的懷才不遇吧)。
電影藝術處理了高适不救李白這裡,設計成高适給郭子儀偷偷寫信,但是其實曆史更冷酷也更有張力。不救其實才是常态,也是那個時刻的必然,真實世界裡,我感覺高适把對李白未能施以援手的愧疚轉移到了補償他們的另外一個小友杜甫身上。我不太相信年輕時候能寫下“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的那個人在這一刻是完全無動于衷的,而李白這個天真的人,天真地選擇了他的理想陣營然後落敗,此刻天真地選擇信任他那個存在于俠客理想中的朋友,當這個理想再次破敗,他的心境又當如何呢。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電影裡一次次赴約的是高适,一次次忘記約定的是李白,然而走到暮年,那個赴約的人卻是必須辜負這一段關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