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之前剛上大學的時候看過,那時候隻覺得年代久遠挺新奇的,很多東西沒有細想,覺得很多有問題的東西沒細說。現在回看幾次,看得一清二楚了

我很多時候覺得上學實在是一種浪費時間的事,學校根本什麼都教不了,一個人真想學怎麼都學了。但每次看書看劇都發現内容就是會受作者“學曆高低”限制,一個低學曆的作者無論怎麼勤奮好像高度都上不去,擺脫不了前現代束縛。書、劇全都看過,包括三部曲其餘兩部也看過,都給我同樣的感受。

書中說丁元英之所以提前解散基金,是因為不願意看着同胞的錢被外國人賺(搶),這個理由站得住腳嗎?一個金融領域、對傳統文化“成見很深”的人(belike me)會這麼想嗎?它不就是老農民思想嗎?

芮小丹這個人物出身優越、家境殷實、長得好看還有德國居留,這樣一個人竟然願意在一個山東聊城當刑警,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顆小螺絲釘?一個從小喝咖啡的人會覺得喝面湯有主流認同感嗎?完全是作者自己的臆想,作者高中畢業當工人(還有說記者)拿着想要的出身海外經曆拼湊出這樣一個形象。

借丁元英之口宣揚的所謂文化屬性,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不過是叢林法則改頭換面而已。但凡是對現代文明有一個系統性的了解,會發現有多前現代下沉

關于女男關系、女性偏見比如“貪嗔癡”的各種描述,看了一直都很反感,因為我在現實生活中從來沒對任何男性動過什麼心。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上個時代的性别觀就是這樣?還是作者本人的局限?

再看格律詩的手法放在現在也是很常規的收割思路,放在那個時代就是降維了

作者以為自己發現了主宰人類的“天機”,就跟武俠小說裡某個人練成絕世武功一模一樣……既可笑又無知,這樣的作品沒有深度,頂多算一個暢銷的通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