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雄獅少年1和2的觀感,是一種被說服,被打動的過程。一開始我帶着對所有類同的周星馳電影式的疲倦和對老套的少年根性故事的批判去看。但是我在看的過程中,一點點被軟化,被感動。
第一部裡導演一定也進行了摸索,磕磕絆絆,摻雜着很多舊元素的故事,在阿娟進城打工的前後處,顯出了團隊聚焦現實生活,認真塑造角色的真誠。阿娟真正的蛻變,并不是通過在家鄉學習舞獅,是現實的大山壓在他瘦弱的肩頭上,他在真實世界的群山裡隐忍,迷茫,痛苦,掙紮,這種部分,都在天台舞獅的地方,通過非常寫意的方式展現出來了。
我在看這裡的時候,看到阿娟跪倒,撞翻桌子,踉踉跄跄,最後輕輕跳上石頭和闆材累積的高台,獅頭眨巴兩下眼睛,音樂突然變調,鏡頭拉遠,他在天台穿梭如遊龍,我一下子就流淚了。舞獅,就是上山下山,心中的一聲咆哮并不是說有就有的,當萬千世事的擠壓之後,是否還能在生活中做一頭雄獅,這是一個殘酷的問題。
阿娟舞獅罷,朝陽初升,皎如太陽升朝霞,他迎着清晨第一縷陽光數着心跳,和這座奔忙的城市同一脈動,然後他像選無可選,把獅頭留在了天台上。山沒有盡頭,他越不過去了。這是一種對命運的無聲地質問。如此美麗,并不辛酸,又充滿了辛酸。這個瞬間要真的為生活苦過的人才能寫得出來做得出來。
後來阿娟又舞獅了,他對于要不要繼續跨過“總也越不過去的高山”給出了回答。人就算千難萬險也不可達,但精氣神要去,要在,心向往之,雖九死其猶未悔。
第二部,切入點我覺得也很妙。阿娟和阿貓阿狗一起去上海打拼,想用舞獅再掙口飯吃。阿娟還是那個阿娟,沒有一次成功就修成正果,人生的路還在一步步走,苦也一點沒少吃,三個人活得像油膩木桌子底下墊桌腳的半塊磚頭。但還是要舞獅。後來再去練搏擊,也是因着舞獅的緣由,循了舞獅一路走來的路吃過的苦。
這一次,阿娟打拳的故事要比學舞獅紮實得多。抗揍皮實的阿娟,在訓練和比賽中脫胎換骨。這一部裡張瓦特和小雨的角色塑造都好,他們都很成熟,不嘶吼,不煽情,不莫名其妙就被煽動或勸退,他們是尋常人,但是又是那種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倔強不屈的強者,是可以獨自面對困境的人。張瓦特身上堆積着電影的喜劇底色和包袱笑料,但是又沒有讓人膈應的刻意與油滑。是種生活裡的好笑。阿貓阿狗經營的小吃攤也有聲有色,他們靠着自己的雙手,在這座城市創造出了自己的生活。
阿娟的打拳之路和人生一樣坎坷,百折不撓,台下十年功。他的命運與熱望,與小雨守護家的心願和堅持,張瓦特咽不下的那口氣彼此交織,每個人都選擇了,深沉理性而堅忍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他們就在這樣行走着的道路之中遇到了彼此,生命交彙,同仇敵忾,同氣連枝。
我很喜歡是金木陽的陰謀得逞,一切就像所有人預料的那樣順理成章。超人式的轉折沒有誕生,這才是生活。阿娟阿貓阿狗再次孑然一身,被打被遺棄,三個人抱在一起哭着想回家。不信邪的女記者在家裡喝着悶酒一遍一遍看照片,這才發現一個疑點。故事再次被串聯。小雨的清明與義氣,張瓦特的堅持,大家再次擰在一起,打動人的地方像閃閃發亮的碎片,密集卻又不會打擾到整個故事的流暢性和整體觀感。
阿娟最後站在拳台上和肖張揚的一決勝負,非常有一種武道精神。但是處理得又很克制,這不是一個萬人空巷的衆目睽睽下的發生,是大家看完熱鬧之後,導演用了一場常規高潮之後的戰鬥,尊重了拳台上的每個人,尊重了阿娟的付出和他身上所帶有的清拔之氣。
是的,看完雄獅,感覺至深的是整個作品所帶來的一股極清新的清拔之氣。像山裡的竹子,像一個清矍又有些年邁的武者。阿娟,這個有着女孩名的男孩,從一個病貓樣的留守兒童,成為了一名富有中國傳統武道精神的年輕武者,從木棉花的意象,走向了白玉蘭的意象,又再次展露出木棉花的意象,醒獅的文化色彩和精氣神依然是兩部電影的底子。
阿娟身上帶着高速發展的中國極貧苦的一代年輕人的影子,帶着他們找尋自我,認知世界,百折不撓地在生活中立足的真實情景。每一個認真生活過的普通人,都會在阿娟身上找到一點真摯的共鳴。
我最喜歡的,除了木棉花和玉蘭花的意象,還有雜草的部分。我們這些普通人,是否也能和阿娟一樣做立根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雜草,再回以命運一擊,這雖然不再是一個新鮮的命題,但是這裡的表達,依然在這個永恒的面對生活的問題中,給了一個動人心扉,甚至有些振聾發聩的答案。
最後,我也很喜歡片尾曲,獅頭和拳台出現在生活的各個場景中,地鐵上,辦公室,賣場,菜市場,生活中處處都是戰鬥,我們到底做病貓還是雄獅?這讓這種原本隻是熱血呼喊的話語,變得有了更加真摯的力量。
非常感謝創作團隊的努力,讓我看了這麼動人的一個故事。很遺憾就是沒能早點去,沒能多看幾次。
面對它所遭受的非議,隻能說,認真去看了這個故事後,是不會在乎那些東西的。隻會希望阿娟和朋友都活得好,阿娟能有好多學生,不管是學拳的還是學舞獅的,希望阿貓阿狗的小吃攤做大做強,開出連鎖,三個人住上大房子,然後快給爸媽先都買上新農合吧(。你們三個也買點保險吧????看到阿娟說爸爸從沒辦過醫保,我真的狠狠難受了……多少農村的家庭不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