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的勇氣
——從《楚門的世界》想開去
早就聽說了位于豆瓣高分榜首的《楚門的世界》,今日終于有幸一口氣看完。
故事開頭的場景似乎頗為平常:30歲的楚門健康活潑,有少年時期就十分要好的死黨,還有一個溫柔賢惠的妻子,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就像熒幕前的我們。然而,情況卻逐漸變得詭異起來:無處不在的盡頭、似有若無的巧合,讓楚門懷疑自己的世界并逐漸蘇醒。逃離是艱難的,楚門以一己之力單挑所謂的父親、妻子、死黨,以至“大自然”和“世界”。他躲,他跑,他用計謀,甚至克服了自己自幼被植入的恐水症,最終放棄了光鮮的虛假,選擇了未知的真實,破開了“桃源之繭”。
破開繭需要無窮的勇氣,因為做出破繭一擊的,從來都隻有自己一個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無人的保證,倘若破繭失敗能不以地獄般的折磨和生命的獻祭為代價。比如《1984》中的溫斯頓在一本禁書中發現極權主義的真相,在抗争中還是被“老大哥”抓住并被洗腦;也無人能保證,未知的真實,會給自己帶來安穩和幸福,比如《黑客帝國》中的尼奧察覺了這個世界的怪異,在混沌的前途中還是選擇了墨菲斯手中的紅色藥丸,在荒蕪而黑暗的現實世界裡開始了艱難的抗争和戰鬥……
那麼,明知自己逃出生天不是個定數,明知外面的世界也充滿虛假和危險,明知自己回去就能過上曾經幸福美滿的生活,楚門為何還要大費周章地逃離桃源?也許是因為,他已經意識到了真正的真實。回到曾經、忘卻真實是不可逆的,隻能加深痛苦。或者說,生命的意義中,容不得半點虛假,否則便會喪失生而為人的價值,成為一團行屍走肉。從這種角度看,主人公的勇氣,是一種生命的高級本能。
這種生命的本能,在肖申克監獄中體現得淋漓盡緻。安迪含冤入獄,他深知監獄生活并非他應得的真實,所以他拼盡全力,逃出這個“不可能逃脫之繭”。為此——他等了20年,才讓自由之翼撲棱在山河天地——于他,這是無比值得的。當悔恨和麻木吞噬了心靈,那麼就已經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囚犯也就不再稱之為人(在書中,這叫做“被體制化”)。
但,相比于肖申克監獄這樣“有形的繭”,我更害怕的是“無形的繭”。有形的繭或許隻作用于少數人,無形的繭卻束縛着普羅大衆。
我想起舊中國深陷封建思想之繭而渾然不知,沉醉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中,還好有嚴複之《天演》,魯迅之《呐喊》,震撼多少心靈,擊碎多少“鐵屋”!他們是時代的先驅,是最早一批覺醒者,除了抗争,他們别無選擇——難道能跟着凡陋之國人裝瘋賣傻?我想起二戰中德意志深陷狂熱民族主義之繭而絲毫不覺,還好有辛德勒的名單從猶太集中營中搶救回1200條鮮活的生命——難道覺醒了人性的他,能眼睜睜看着猶太人受苦而袖手旁觀?無形的繭,是社會的繭、思想的繭,難就難在不知從何破起,也并非一人之力就可瓦解——或許更多時候是像辛德勒在二戰結束時歎的那樣,“我後悔沒有多賣一個胸章,這樣還能再救兩個人” 。但其實,“破繭者”們已經把他們能做到的做到了最好。
反觀當下,難道我們不在楚門的“繭”中嗎?難道我們沒有像楚門一樣,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而不自知嗎?正如《監視資本主義》指出,算法如同一張巨網,監控着我們的一舉一動,用信息流和上瘾機制塑造着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也許我們都和楚門一樣,我們的想法,也許不是靈魂深處的想法,而是算法的想法、别人的想法。當形形色色無形的“信息繭房”包嚴了靈魂,我們當然就活在了伍爾夫口中的“他人地獄”。
要破繭,唯有抗争到底的勇氣。在生命的高級本能面前,在生命真正價值面前,“To Leave Or Not To Leave”并非一個千古謎題——
甯破繭而死,不渾噩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