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處在一個尴尬的境地,既不能讓我深入思考,也不能讓我純粹發笑。我一部分不能共情,一部分又太能共情。很多場景令我觀感不适,批判浮于表面,笑點在消解了議題的嚴肅性的同時,又是蒼白而強硬的,讓人懷疑主創究竟有多大程度真正在批判,到底能否意識到他們在探讨的議題的嚴重性。
先說小問題,我不能共情的點在于,片子設定的場景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沒有父母會用這麼誇張的手段教育孩子,而兩位主角的大款設定又進一步拉開了與普通人的距離,感覺編劇更多是想用一種獵奇的視角來講述這個魔幻的設定,也為片子披上喜劇色彩,這種魔幻現實的設定就注定了它無法成為一部好的批判作品。
然而,我太能共情的點在于,魔幻的背景下講述的又是一個太普遍而沉重的議題。這也是片子的大問題,這個議題注定了它又無法成為一部純粹的令人發笑的喜劇作品。
中國式家長那種自以為是的關懷讓人窒息,自以為為孩子鋪好一切道路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吹挫折教育,抹殺孩子的個性,恨不得一切都按既定的軌道運行,劇中馬繼業甚至關于“唯物主義”産生了質疑(btw這個情節設計得也很直給)。
這種“有毒的”愛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甚至是人格障礙。孩子從小活在欺騙和隐瞞中,想考好大學就有人鼓勵他,想說口語就有外國人偶遇他,當他直面事實的那一刻,對三觀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甚至是在此之前,一些真實的、脫離父母預定軌道之外的反應都會傷害到他,讓他産生質疑甚至幻覺,最終幾乎要給人産生精神疾病。
更不用說我最難受的兩場戲。一個是買了平闆以後被他爸故意弄壞,假奶奶咳血助攻,逼迫孩子去撿瓶子賺錢,引得同班同學毆打嘲笑。另一個是葬禮上為假奶奶哭喪,假奶奶在靈床上難得動真情自己也開始啜泣,卻被他爸他媽一次次撲上去,給孩子隐瞞真相。這兩個情節讓我如坐針氈,解構葬禮這種場合本就讓人不适,孩子動的真情、受到的傷害則更加讓人不适。父母當作鬧劇,導演當作笑料,受傷的隻有孩子,以及與孩子共情的觀衆。
同為幫兇的還有本片的攝影和配樂等等。在沈騰發表挫折教育說教、孩子痛哭流涕的事後,鏡頭語言、光線、煽情的配樂一應俱全,在偉光正的沈騰面部特寫之下,孩子令人感動地撲進沈騰的懷中,生怕觀衆不哭。我不理解導演的用意,諷刺喜劇不是這麼拍的。如果換一個手持攝像機,在第三者視角靜靜地圍觀這場鬧劇,觀衆的觀感會好很多,會意識到影片主創對這種教育的無聲控訴,鏡頭叙事會更有人情味地多。
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主創們本身的一種不自知——一種浮于表面的體現,這更像是一種施舍式地反思:用75%的時間來正面描寫挫折式教育,20%的時間來以一種懸疑、複仇的爽片手段展現孩子“逆天改命”的妙計,5%的時間來回歸一下主題,象征型地認一下錯,然後孩子在短暫的驚詫過後,又自信地走向陽光下的水坑(感覺史彭元已經在努力演出深度了,但奈何劇情太淺)。
很多評論說這就是人家諷刺的方式,但我個人确實在前面的情節觀感極為不适,沒有真正感受到人情關懷。既沒有深入冷靜地批判和反思,又不能讓人純粹地發笑。把笑點建立在對孩子的傷害之上,最後再雲淡風輕地認一句錯,批判性與喜劇性俱失,隻讓我覺得憤怒和不适。
批判性和喜劇性兩頭不讨好,讓人觀感不适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在最後一刻闖入曆史”,向方導緻敬
之前被朋友強烈推薦,因為忙碌而陰差陽錯錯過了北大的放映;後來得知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便更加好奇。十一回家發現家鄉的影院竟然已經沒有排片,懊悔之中有有幸抽中了清華的免費觀影,和這部電影也算是有了許多奇妙的緣分。一開始對3号廳影評中“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