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的時候,一位在韓國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的老教授在課堂閑聊說過,很多的韓劇劇本出自家庭主婦,所以會出現大量的家長裡短的戲份,以及更重要的貼近生活、體現真善美。這段轶事趣聞是讓師生一笑置之的課堂小插曲, 真僞無需考證,卻在觀看韓劇的過程中經常性地浮現在腦海裡。如果說家庭倫理構成了韓劇的一抹重要底色,那麼《寶物島》亦沒有帶來意外、遑論驚喜。
從豆瓣本條目的簡介來看,這似乎是一個時下很常見的複仇劇,充滿了韓劇特色元素:财閥、政商關系、作為黑手套的黑勢力等等。然而,随着劇情的展開,其本質也逐漸清晰呈現——一場财閥家庭内部的倫理鬧劇。主要人物的命運齒輪開始轉動的時刻,就是會長大女兒懷疑老公和老同學有一個私生子(而且是男孩),欲除之而後快的迫切需要導緻了引狼(廉張先)入室。事故中私生子被編劇安排活下來,并在日後進入大山集團。伴随自己在集團内權勢逐漸提升而來的,是自己的身世之謎逐漸揭開,諸如被人玩弄的父親三番五次對親生兒子痛下殺手、驚覺愛上的是殺母仇人的女兒等一系列堪稱的狗血的劇情輪番登場。而之所以說是”鬧劇“的另一重原因,财閥、總統、國情院院長都近似于光杆司令,财閥的兩個女兒不成器的,加上參與經營的大女兒丈夫隻在死前硬氣了一回,總統身邊隻有一個純放屁添風的議員心腹,國情院院長豢養了一批殺手但遇見男主就戰鬥力就基本為零。
這就回到開篇提出的觀點,評價《寶物島》的标準應該是、甚至必須是家庭倫理劇的标準,所謂的複仇、政商勾結、懲惡揚善都不過是裝家庭倫理舊酒的”新“瓶(其實也不新)。除開清晰的家庭線索,其他情節線索的斷裂和含混,恐怕都可以歸因于導演和編劇的意不在此。同樣的,從這一角度即從樸素的傳統價值觀來看 ,備受诟病的結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理解的。
首先是男主人公徐東柱,結局的自我放逐看似是複仇完的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實際上是他必須離開會長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和會長大女兒有殺母之仇,後者不僅是女主人公的母親、還是與自己生父育有一子的妻子。面對這樣的道德困境,東亞價值觀給出的最佳答案莫過于“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相對次要的原因是,生父上一秒誠心忏悔的下一秒就被會長和廉張先共謀緻死。為了男主的道德形象,他必須對會長即女主人公的外公打落牙齒往肚裡吞、對先前對生父的咄咄逼人而愧疚,盡管生父幾乎不算個人。
其次是會長外孫的“死”(畢竟沒有明确的死亡信息),可以從對會長大女兒的報應的角度得到理解。 會長大女兒她本身又負有多重罪孽,得罪的不僅有男女主,還有自己後媽和後弟。由于男女主沒法向她複仇,所以隻能輪到後者,同時對她的最深重懲罰就是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兒子。會長外孫是無辜的,但男主生母和女主生父何嘗不是呢?
最後,會長一家其他人的結局隻能說沒有太大意外。會長徹底失智被控制是自己重男輕女的種下的惡果,小女兒傻人有傻福且身段靈活也算是過得不錯,女主成為實際集團掌控者既在意料之中又是集團作為私産的唯一正解。一言以蔽之,結局其實沒有意外,所有人的安排都可以從傳統家庭倫理的角度獲得恰當解釋,一如男女主都說過的那句:我們能否真正掙脫長輩們編織的那張網?
之所以給這樣一部平庸的作品及格分,主要是對于女主演員洪華妍開頭表演的一些偏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