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成都人,這片子看下來隻想說這是個錘子的街娃。
套一個皮在重慶,名字就可以叫街娃?
導演對“街娃”這個片名相當不用心,做過曆史考察嗎?找過當時的人文資料嗎?知道街娃是什麼嗎?街娃本身就是成都方言,有着濃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心目中就和北京老炮是一樣的。在電影裡完全沒有展示當時重慶人的生活氣息,對街娃這個身份也僅僅隻是套個皮。連方言的特征導演都全不在意,在重慶地區,說着成都話,這些細節丢失的太多,憑什麼片名能叫街娃?
我看着這片子,就跟北京觀衆看《老炮》,結果找了一群河北人來演一樣。《老炮》除了有标準的北京話,還能看到北京文化。《街娃》呢?雜亂混亂的方言,幾乎沒有一點川渝地區文化符号。我記得片頭有李伯清老師的散打評書,導演但凡去找李伯清老師喝喝茶,他對于街娃的理解也不會是這樣。
如果電影叫狂徒,那我覺得沒事。如果要叫街娃,就應該負起這兩個字的責任,細節決定成敗。去年平遙電影展我就對《街娃》這個片名吸引。一直到今年能夠在大銀幕看到,結果是非常失望的。
前幾天看謝飛導演的《益西卓瑪》,導演和演員對于标準藏語的追求,很令人感動。本片背景在重慶,對于成都方言和重慶方言分不清楚,除了餘皚磊老師的四川話說的很地道外,其他演員的方言都非常糟糕。我真的想說憑什麼片名能叫街娃?
抛開片名問題,劇情也比較俗套。今年看的另一部類型電影《熱帶往事》,會驚豔很多。
細節決定成敗,片尾也有時代穿幫問題。希望導演以後能對自己的電影負責。
憑什麼片名能叫街娃?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