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影評,這隻是一份試圖讓更多人願意了解這段曆史的期望。在紀錄片内,在它之外。

已經盡量就自己的了解,詳細謹慎地描述,如有錯漏,請不吝賜教。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國幸存者》,2021年4月16日上映,這是泰坦尼克号沉沒的一百多年間,這八位中國乘客,六位幸存者,少數不因污名化而被記住的時刻。

1. 紀錄片,謠言,曆史

這部紀錄片的想法萌生于2009年,導演羅飛的好友,同時也是海洋專家與曆史學家的施萬克告訴他關于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中國乘客的事情。導演在采訪中表示,他們當時對這個事實非常驚奇,因為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大都有後代驕傲地講述他們的故事,而這些中國人卻沒有,他們似乎完全是沉默的。

...
...

于是羅飛和施萬克的團隊開始對這些中國乘客展開漫長的調查,試圖尋找他們的後人,拼湊他們的軌迹,續寫他們下船後發生的故事。據幕後視頻顯示,拍攝長達四年或更久,紀錄片主要展示了調查的過程,他們找到的曆史痕迹,以及根據這些痕迹所作出的推測。有些部分之所以隻能說“推測”,是因為他們被沉默得太久,有限的資料已經無法完全推演他們的故事。同時它也攻破了一些謠言,譬如這些中國人“假扮成女人混在婦女兒童之間”或是“他們本來就是偷渡客”。更讓人心有戚戚的是,對這些中國人,或者那時候的中國人來說,這場驚天劫難,不過是往後接踵而至的苦難的一小部分。我認為這同時也是這部紀錄片的意圖之一:通過講述泰坦尼克号上的這些乘客,來講述那個時代下華人所遭受的,不同的地方發生的相同的苦難。

(1)是乘客,不是偷渡者

對他們的第一個污蔑是說他們是偷渡客。找到的資料顯示,他們在南安普頓上船,職業為“海員”,都買了三等艙的船票,目的地為紐約。

...

(2)是獲救,不是偷生

自他們獲救後,這些年間,他們唯一被銘記的時刻,就是被污名化的時刻。英文報刊表示,他們“一有危險便跳到救生艇上,被後來放下艇的婦女踩踏,死了兩個人”。或者表示,他們是假扮成女人,鑽空子才苟且偷生。

...
...
“遇險後第一時間飛躍上救生艇,藏至椅下...被随後上艇的女士踩踏...”

事實上,并沒有任何能支撐這些指控的論據。泰坦尼克曆史學家Tim Maltin表示,沒有證據證明中國乘客們打扮成女人逃生,這是被媒體編造的,而後被散播給公衆。他同時也提到,中國人們還試圖幫助其他人。紀錄片中提到的方榮山(乘客登記表為Fang Lang),在浮在門闆上活命,被救生艇救起後,劃船幫其他人安全抵達。

這六位中國人在這場浩劫中得以活命,也許可以說是幸運的,但除了這些污蔑,那個年代華人的苦難還盡在後面等着他們。

(3)是天使島,不是紐約

根據乘客名單,這些中國人本來的目的地是紐約。但他們并沒能進入美國。

自1882年排華法案公布後,華人勞工被完全排除在美國之外,僅有的幾類“可以進入美國的華人”也被嚴格限制。為了更好地配合《排華法案》,1910年,天使島上興建起了拘留中心。它與惡魔島一樣位于海灣,因此上島後難以逃脫[1]。想要進入美國,先過天使島,華人們需要在島上待到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為止,因此天使島是個長期拘留中心。這裡條件惡劣,食物不足,得病後隻得自生自滅,且訊問程序嚴苛,雖然很多問題與他們是否能進入美國根本沒有關系(你家閣樓有沒有樓梯?)但隻要答錯一個,便有被遣返的風險。除了被遣返,若得病,也隻得與其他病人被關在一起自生自滅。若華人情緒激動,便被丢到隻有三平方英尺無窗的隔離室,也許會被關上好幾個禮拜。在這種高壓拘留下,華人自殺也屢見不鮮。

紀錄片中提到了天使島牆壁上的詩歌。它的産生實際上迫于無奈,因為移民局禁止島上的華人們與外界聯絡,因此一些受過教育的華人便在牆壁上寫下詩歌,或刻下詩歌。悲傷、後悔、憤怒,他們的情緒多種多樣,那牆上棱角鮮明的筆畫卻也都寫着同一個字:“苦”。

...

“漂泊雖雲男兒事,奈何無罪入囚途。如天忏恨天天數,問句蒼天知有無?”“浪迹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今生不幸為華裔,忍辱含仇做楚囚。”“留筆除劍到美洲,誰知到此淚雙流?倘若得志成功日,定斬胡人草不留。”

2. 冰山下的半部華人史

追尋這幾位中國幸存者的足迹,我們仿佛能看到背後緩緩浮現的華人曆史。他們去往美國的原因到他們後來的去處與整個華人群體息息相關,每一個行動,每一個選擇,每一條路,都與無數同胞共行。泰坦尼克号那晚的驚心動魄,隻是他們在波濤洶湧的人生中某次被抛至浪尖的時刻。

(1) 淘金熱與鐵路勞工

幸存者們并不是第一批想要踏上美國土地的華人,但在他們之前的華人也并沒能得到什麼好待遇。他們聰明勤奮,用中國澆田的古法制作礦井中可以用的省力工具,安靜不愛鬧事,也很愛幹淨。但他們所經曆的事情,僅從《美國華人史》中的寥寥數語便可一探究竟:“屢屢有白人礦工燒毀華工帳篷與采礦設備,甚至将滿載着華人乘客的馬車推倒……華人遭傷害、打劫與謀殺,更别說那些比較不嚴重的罪行……隻因沒有白人會為他們出庭作證。就是在這個時代裡出現了 “a Chinaman’s chance” 這個詞組──意思是根本沒什麼機會可言。”

出于對修建橫貫美國大鐵路的需求,中央太平洋公司廣招勞工。他們起初嘗試以高薪吸引白人勞工,但招來的大多不夠穩定可靠。于是他們将目光投向廣大華人勞工,他們薪水低于白人勞工,夥食自理,數量衆多,可以說便宜好用。且他們遵守紀律,學東西也很快,很快成為鐵路工主力,直面懸崖峭壁和極端天氣,無數勞工死于修建鐵路途中,平均兩英裡便有三個人。然而他們的貢獻被刻意遺忘,在竣工時著名的金色道釘合影裡找不到他們,且很多人在竣工後立刻被太平洋鐵路公司違背承諾解雇。

...
“金色道釘”竣工合影

(2)《排華法案》前後

由于《排華法案》,這些幸存者沒能踏上美國的土地,而是輾轉前往古巴。

《排華法案》的産生,源于當時美國國内日益高漲的排華情緒。1870年代,由于美國的經濟蕭條,華人成為發洩的替罪羊。白人勞工認為高失業率是由于華人與他們搶飯碗,他們也認為華人将自己的收入寄回國内導緻美國資金外流。鑒于華人面貌語言等與當地人的顯著不同,對他們的妖魔化也是非常容易的。這種情緒最後發展為付諸于行動的排華風潮。一次華人内部幫派沖突中,一白人警察受傷,另一白人在去幫忙時在槍戰中身亡,“華人居然敢開槍傷害白人,這無法無天的行徑令人震驚不已,所以我們才會聚集在中國城,憤怒咆哮…興奮之餘大家都感到非常愉悅…”“無辜的華人市民被從家中拖出,開槍打死或在街頭動用私刑。他們把華人家中的金子洗劫一空,随意将民宅砸出破洞,在室内開槍”。

其他指控還包括華人引發了大多數社會問題,帶來疾病,污染文化…這引起了華人的出走潮,但政客仍想繼續趕走華人。于是,《排華法案》誕生了。它由加州參議員約翰米勒提出,他呼籲其他議員保衛“美國的盎格魯薩克遜文明,使其免受壞疽似的東方文明的污染或混雜”。《排華法案》的通過,助長了美國各地針對華人的暴力事件,包括縱火、殺人等,且這并不是結束,隻是開端:美國繼續通過法律從各方面限制華人的生活。Chae Chan Ping案中,判決書表示:“這些人雖然住在美國,但無法融入我們,所以有損國家的和平與安全,因此将他們排除是必要的……”

不過,所有的仇恨,與因此而生的暴動和法案,似乎都忽視了華人駐紮于此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的貢獻,或是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厭惡和戲谑的姿态一筆帶過。一位麻州參議員對此提出反對意見,反而招緻猛烈的大肆批判。

...

(3) 一戰華工

一部分幸存者輾轉于船上,先後在一戰二戰提供後勤服務。除了他們,一戰時期,曾有十四萬名(一說二十萬名)中國勞工在英法兩國戰場上勞作。這是當時的“以工代兵”計劃,盡管說好華工們主要負責搬運、修路等遠離戰場的體力勞動,但其實華工們由于吃苦耐勞,能力優秀,很快開始負責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

...
《百年曆史終須記,一戰華工不了情》

華工們都戴着刻有編号的鐵手環,與任何身在異國的華人一樣,他們也免不了遭受歧視,被戲稱為“Chink”或“coolie”(苦力)。當然比起稱呼上的蔑視,他們的待遇也比較低。華工們的工作一直持續到戰後,他們在戰後仍然負責清理炮彈、戰場屍體,許多華工就此倒下,埋葬他鄉,盡管他們在軍營中時常表露思鄉之苦,但這輩子他們沒能再有機會回去。剩餘華工大多在戰争結束後被遣返,少數留了下來。

...
一戰華工
...
法國華工墓園

(4) 驅逐

一部分中國幸存者去往英國,成為了服務于船上的船工。但由于排華情緒,他們的命運仍在起伏。有人病逝在倫敦無名墓,有人繼續登船,漂泊流離。

...

導演訪談中,他同時提到:

...

英國政府在二戰後遣返了大量華人海員,且對此一直三緘其口。是那些從未見過自己父親的後代堅持尋找,才令這件事情揭開了冰山一角。

...
《直至今天,許多英國人還在尋找他們的中國父親》

然而戰争結束後,華人水手們再度“不被需要”,他們被視為某種不安定因素,被強制逐出英國。盡管其中有些人已經在英國成家,而政府宣稱有家庭的人不會被驅逐,資料仍然顯示,成立家庭的華人海員也一樣被強制驅離英國。許多人沒來得及告别就匆匆離開,而留在英國的母親和孩子飽受異樣的眼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再也沒有見過父親。

但沒人向他們表示抱歉。

3. “天高海闊浪波波”

泰坦尼克的經曆仍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以方榮山為例,他原本是想與夥伴一起去美國做生意,但即使在他後來輾轉前往美國後,這願望也未能實現:沉船當晚遇難的兩個中國人,正是他未來的生意夥伴。在他後來的日子裡,他仍然喜歡穿着西裝。

...

方榮山一輩子沒有向身邊的親人提起這段經曆,以至于他的後代都不知道這件事。而他緘默不言的原因,又是另一個華人生存狀況的注腳:排華情緒仍然存在,甚至是時時存在,而對于中國幸存者的污名化也喧嚣塵上,唯有選擇沉默。

...

泰坦尼克隻是這六位幸存者坎坷路途的小小縮影,而這六位華人的經曆又是無數華人同樣被棄置遺忘的曆史痕迹的縮影。然而在華人漫長而艱苦的路途中,我們看到哀痛憤怒,血淚不公,卻也有在那樣的圖景下讓我們萬分驚異的東西:在天使島的二百餘首詩中,竟也有這樣的詩:“雄鷹亦易訓,能屈亦能伸,也曆千年劫,曾困七日陳。偉人多本色,名士樂天真…”而在方榮山寫給國内親人的信中,我們都看到了那首詩:

天高海闊浪波波,一條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幾個,抹幹眼淚笑呵呵。

苦難的道路上,他們在血淚中,于黑暗裡,為自己留一線光。打不死,活下去,他們存在過的痕迹,他們用力活過的證明,所有的不公,憤怒,抗争,血汗,盡付笑與淚中。

非常非常感謝羅飛導演,感謝施萬克,感謝整個團隊講述他們的故事。導演在訪談中說,施萬克常說“隻要最後一個知道他名字的人還活着,一個人就從未被真正遺忘”,這同樣也是紀錄片的宣傳語,“不曾提起,不再忘記”。如果說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讓多一個人見證這段曆史,那麼我是那“多一個人”,我希望更多的人都來做那“多一個人”。

多一個人記得他們如何活過,他們便更長久地活着。

2021年4月17日

參考資料:

《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張純如

《枕底無花夢不香:天使島中國移民的詩歌與曆史》麥禮謙,林小琴,楊碧芳,榮立宇

走近一戰華工後裔,追尋14萬華工的背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9/c_1123686940.htm

百年曆史終須記,一戰華工不了情:http://www.chinaqw.com/hqhr/2018/11-11/207871.shtml

探訪法國華工公墓:http://xinhua-rss.zhongguowangshi.com/232/565101602328378433/5046813.html

直至今天,許多英國人還在尋找他們的中國父親:https://www.guancha.cn/StuartHeaver/2017_11_27_436580_s.shtml

浦之龍,尋找中國水手父親:http://news.sohu.com/20060208/n241731214.shtml

專訪導演羅飛:泰坦尼克号上有六名幸存者:https://weibo.com/tv/show/1034:4626653650026611?from=old_pc_videoshow

《六人》預告片:https://weibo.com/tv/show/1034:4626280856092836?from=old_pc_videoshow

Titanic: Searching for the 'missing' Chinese survivors:http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6755614

Clipped From The Brooklyn Daily Eagle:https://www.newspapers.com/clip/3466250/the-brooklyn-daily-eagle/

Documentary: The RMS Titanic's Chinese Passengers:https://www.maritime-executive.com/article/documentary-the-rms-titanic-s-chinese-passen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