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市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命案,離奇的是,案發第二天,兇手就被緝拿歸案,正是死者的二婚妻子周若君。

對于連捅19刀弑夫這件事,周若君供認不諱,理由是家暴,他死有餘辜。

一審宣判:周若君屬激情殺人,判處5年有期徒刑。

...

庭外,朱小東母親向媒體哭訴,“一個正常人,不可能殺人19刀,如果這種女人不判死刑,出去後還會繼續殺人。”

顯然,5年時間的處罰,她覺得不夠償命。

男方父母打從心底無法接受這個判決,他們以周若君故意殺人罪再次提起訴訟。

周若君到底是激情殺人,還是蓄意謀殺?

...

以上是網劇《謊言真探》講述的第一個案件,所有的人證、物證都指向了死者的妻子——周若君。

她的犯案動機一目了然——對丈夫的家暴行為忍無可忍。

但女測謊師淩然在準備審訊周若君的時候,發現隊裡才抓獲的小偷張一唯和周若君在面對對方時,下意識地做出了逃離反應。

這兩人互相熟識,卻有意遮瞞這件事。

...
...

随着刑偵支隊的深入調查,發現案件背後确實存在蹊跷——出現在犯罪現場的小偷是周若君的初戀情人;死者的出軌對象竟然是妻子周若君親手安排的;家暴也是她在故意布局……

此時,劇情的視角從“到底是激情殺人,還是蓄意謀殺”,轉移到了“她為什麼殺人”的犯罪動機上。

可周若君甯願背上故意殺人的罪名都要三緘其口,希望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不要再往下深究了。

...

在對周若君的測謊過程中,她對淩然說了這樣一句話:“善意的謊言有時可以拯救一個人的一生”。

她還套用了日本社會派推理作家宮部美雪作品《火車》中的話——“蛇隻有在懷孕的時候,它才不會蛻皮”。

這兩句話一出,案件的謎底昭然若揭。

...

周若君就像是懷孕那條母蛇一樣,甘願為了孩子雙手沾滿鮮血,變成惡魔,一輩子在地上爬也甘之如饴。

她用一年的時間布局、殺人,隻是因為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女兒能過上正常的人生。

看到這裡,必然會引起許多觀衆的質疑,為什麼不早點尋求法律的幫助?為什麼一定要采取如此極端的行為?為什麼不等毀了相機裡的照片再被抓……

...

這部劇的懸疑手法如此粗淺不堪,案件漏洞百出,到處都是不合情理的bug。

但這真的是bug嗎?

《謊言真探》雖然名義上是部刑偵劇,集齊了刑偵、心理測謊、懸疑、大女主等等大熱元素,題材卻充滿了人文關懷:未成年人保護、重男輕女、小人物生存、戀愛觀……

它強調的并不是案件的懸疑、傳統的正義、非黑即白,罪犯也不是窮兇惡極的惡人。

更多的是一個個被七情六欲裹挾的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探究的是案件背後的情感糾紛、人性的複雜。

...

一個離婚帶孩子的女人,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獲得幸福,再次找個男人結婚,有錯嗎?

沒有錯。

錯的是朱小東的父母,他們明知道自己的兒子是變态,内心覺得羞恥,卻為了自己的顔面,對外隐瞞了實情。

錯的是學校校長為了學校的榮譽、招生,對這樣一個沒有師德的美術老師,隐瞞、逃避,讓他有機會禍害下一個孩子。

...

一位母親愛孩子,保護孩子,有錯嗎?

沒有錯。

但無論有多麼光明正大的理由,殺人又是錯誤的,這是一個悖論。

正是校方的隐瞞、社會對女性的偏見和有色眼鏡、成人對性教育的談虎色變,這些外界因素才是讓一位母親有口不敢言的原因。

...

創作出這樣一個“問題人物”,正是因為編劇希望我們關注的不是懸疑,而是去思考——當遭遇同樣的問題時,家庭暴力也好、兒童受侵害也好,我們應當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在周若君的初戀對象以及上司眼中,她漂亮、溫柔,工作能力強,怎麼看都不像是會做出蓄意謀殺這種事的壞人。

但就像周若君選擇用蛇形容自己一樣,她甯願被人說她冷酷、無情,也要弑夫。

因為,她不願意“人生被别人踩在腳下”。

這個“人生”,指的不是她自己的人生,而是年幼女兒光鮮亮麗地站在陽光下的未來人生。

...

周若君,這位年輕的母親,她可以忍受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踩在腳下,卻萬萬不能容忍他人動自己的孩子一根手指頭。

為了摯愛的女兒,她即使豁出性命,也要将丈夫送入地獄,即使蒙受冤屈,也要保持沉默。

《謊言真探》讓觀衆不再停留于拍攝手法,破案的過程,而是更多地去關注罪犯是為什麼走到了這一步,是原生家庭的錯誤教育?是社會的不公?是三觀……

案件背後的動機成因,在我看來才是這部劇中最大的“懸疑”。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