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沒有血緣、不懂教育的鄉下爸爸,卻堅守簡單信念“和孩子在一起的小提琴就是他父母的心願”,遺棄哪怕是有苦衷的,他在收獲孩子帶來快樂的時候,選擇傾囊奉獻自己的生命能量;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卻充滿獨立與個性,這兩位人物的塑造始終震撼着我!
從火車站他給莉莉拉箱子意外獲得報酬,到後來給莉莉拉琴驚訝她随手給出的50元,來自鄉下并不富裕生活的他,從沒有自卑或投機取巧動過歪心思,才有了後面機緣巧合一氣之下賣琴給莉莉買了2萬7的大衣,看得出來這個孩子在細緻地呵護來自她人給予自己的善意;
去江老師那上課,感受到了江老師那不上進、邋遢的生活作風,因為沒有背景不被看好也鬧過種種情緒,在床底下看到了老師臭襪子也故意給扔的遠遠的說沒看見,把破洞的髒衣服扔到鋼琴上,還把三隻小貓一起關進籠子裡。上課時江老師讓他喂貓,他也能幹脆利落地撂挑子不幹并說“我爸是花錢請你給我上課的”,你看,這個孩子也懂得如何拒絕别人對自己不善意的對待。
在教學相長的這個過程中,江老師也收起那拖累過自己的“驕傲”,用心關注起眼下的生活;小春傳承了即使不用手練琴,光用耳朵用心感受音樂,手中擦譜子的這一系列動作,把它們慢慢内化成了一種心流,為演繹加強了情緒的傾訴。
13歲的他練琴10年,一直都在爸爸的簡單信條中前進着音樂之路,在準備站上國際比賽的舞台之前,終于懂得何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做出了選擇,拿着陪伴13年的小提琴一路狂奔到火車站,那個他曾被遺棄過的車站,跨越了13年的光景,站在爸爸面前,用心流和樂團連結,在屬于他的舞台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向這位沒有血緣的爸爸緻以感恩的回饋。以第三章的結尾作為影片的結束,快闆的形式把情緒伴着淚水渲染成一股氣勢磅礴的力量。這實在是一場精彩的比賽,一場與人生不相上下的倔強較量,他如爸爸所願,(做人)成功了。
音樂何其美好,它能讓一個人獨立、細緻地感知生活;它能讓一個人擁有情緒的傾訴通道;它能讓我們更豐富的體驗“我自己”。就像江老師說的“你開心才要練琴,不開心不要練,不要想你媽媽才練不想就不練”,不以功利為目的的演奏,就不會因為練不好而不開心、練好了又覺得無聊的死循環裡。讓音樂和自己通過小提琴這個橋梁連結起來,用心感受每一個音符、每一刻當下帶來的美好。感知這份音樂的藝術之美,更是一種創造幸福的能力!你我的生活裡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