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恢複了獨居生活,幹完了很多家務,我拿了冰箱裡的肉松虎皮卷,倒了一杯冰黑咖啡,坐在沙發上繼續看《你和其餘的一切》。我本來想放棄的,但因為我太想看恩重和商燕她們倆在商燕安樂死之前會如何相處,我還是決定看完它,正好最近很累,想給自己放假。

後面的4集,幾乎都是哭着看完的。有好幾次看到恩重大哭,我也跟着大哭。我覺得好難過,那種十分糾結的情感,厭惡着的同時,又總是在乎她的感受:如果傷害了她,會感覺是不是做得有點過了;如果對她好一點,又會受到她的傷害,氣得不行。而命運又總是讓她們相逢。

它也許适用于很多人生中我們很難逃開的這種矛盾的關系。厭惡可能來源于被傷害,嫉妒,性格上差異非常大的地方,價值觀上差異非常大的地方,被拖累,被欺騙等等。在乎可能來源于曾經的美好經曆,對方身上總有讓你喜歡的地方,或者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在乎。

我有好幾次都想棄劇了,前面金商壑的戲份太多了,現在已經對兩位女性共同喜歡一位男性而産生的drama感到疲憊,而且在編劇筆下,金商壑又顯得十分完美。這是一個很假的地方。但金商壑的壞也許不重要,因為他的存在是為了讓恩重和商燕的戲劇沖突屢次達到高潮。

雖然恩重和商燕之間的沖突本質并不是因為他,但他的存在可以讓她們彼此産生一些行為,而這些行為推動了這些情節,讓我們多次沉浸在那種糾結裡,甚至已經在心裡面站好隊,痛罵對面的離譜心理、台詞、行為,就比如商燕哭着和恩重說希望她不要和金商壑在一起,她選擇去做一個壞人,她選擇背刺恩重,偷走了她的劇本。

商燕的黑暗世界,一部分是天生自帶在性格中的,也有一部分是命運帶給她的種種悲慘事件。商燕安樂死之前,和恩重在海邊聊天,恩重問她,真的覺得她的媽媽更喜歡自己嗎?商燕說是啊。恩重說怎麼會這樣呢?商燕說,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她感受到的就是這樣,感受就是感受。

是啊,感受就是感受。不管對于一個孩子還是成年人來說,感受就是感受。感受到抑郁,憤怒,焦慮,被排擠,被欺騙,都是感受。一個人的感受不容辯駁。我也曾經懷疑過别人的感受,因為總是一不小心代入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想象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不總會像别人口中述說的那樣。然後總是自然地潛意識地用自己的思維去解釋,ta可能不夠堅強之類的。當然現在不會了,我也吃過很多這樣的苦,來自我媽,來自朋友們,都有。我看起來總是很好,我身邊的朋友們總是很喜歡我,所以我的人生一帆風順,不至于悲傷,不至于憤怒,這樣的誤會一直在發生。

把感受說出口,卻被質疑或是否定,是很難過的事情。再往後的叙述都已經沒有意義了,不管是一個決定,一個想法,還是任何衍生出來的情緒,它都不會被尊重了,因為它的初衷已經被質疑和否定了。

商燕的世界,就是從這樣的感受開始的,她感受到的是不被自己的媽媽疼愛,沒有被自殺的哥哥好好告别,沒有像恩重那樣有很多的朋友,沒有被自己暗戀的人喜歡。但她的外在又是那麼耀眼,耀眼得自然地和很多人産生距離感和誤解,這也加劇了她的孤獨感。而恩重看起來擁有着這一切,她又很親和、善良、明媚。這是商燕的困局,她既十分珍惜這樣一位唯一的朋友,但她又無法控制自己嫉妒她擁有的一切。

《與神對話》裡說到,人類的原始情緒就兩種,愛和恐懼。由它們衍生出的種種,恐懼帶來的“收縮、封閉、攫取、跑開、隐藏、獨吞、傷害”的能量,還是愛帶來的“擴張、開放、贈送、停留、敞開、分享、治療”的能量,時時刻刻在左右着我們的選擇,我們的當下行為。

商燕的行為是一系列恐懼的情緒帶來的選擇,恐懼沒有人喜歡自己,恐懼孤獨終老,恐懼不會被任何人接納。恩重站在了她的反面,是一系列愛的情緒帶來的選擇,不停地敞開自己,分享自己,開放自己,給予ta人,即便是也被傷害的情況下。

商燕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且無法被治愈之後,才終于擺脫了恐懼。因為她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失去的東西了,她對恩重的在乎,愛,大過了一直以來在她身上潛伏着的恐懼的力量。所以她去道歉,她敞開了自己,放下她一直以來認為最重要的自尊,一次次去和恩重溝通,這才有了恩重陪伴她到最後的日子,當然這中間恩重也要面對和克服自己的很多恐懼。共同經曆,一定是雙向的。

回想起劇情,還是覺得十分苦澀無奈,因為她們走過的那麼多路,因為最終要彼此說再見。美好的快樂的回憶總是一瞬間,總是短暫,貫穿始終的是彼此帶來的摩擦、困局、痛苦。

完美的關系本不存在,重要的還是近乎完美過。之所以如此共情,和這些角色們同哭同笑,是感受到編劇想要傳達出的價值觀:人的多樣性,複雜性很大,善良很複雜,惡也很複雜。善良帶來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東西,惡帶來傷害的同時,也許也能被迫地帶來一些客觀意義上的“成長”。

我們活着的意義,不就是經曆這一切嗎。

為什麼創作者想要表達或者傳達一些價值觀時,總是要設計一些我們覺得有一些不真實或是可能過于繁複的情節呢。我過去也常常在看電影,看電視劇,看小說的時候發出這些疑問。我想一部分是因為我們自身經驗十分有限,很多東西我們無法親身體驗到,就會潛意識地默認它們不存在。或者說我們很幸運,沒有層層疊疊的悲劇降臨,所以我們不相信一個人的運氣可以這麼差。但多看看世界,即便是非虛構作品,也能明白我們隻處于非常非常小的一個圈子裡,這個世界時時刻刻發生着各種各樣的無法想象的慘劇,我們看不見,不代表它們不存在。另一部分是虛構作品,尤其是走故事路線的作品的需要。在《安·蘭德的小說寫作課》裡,她提到創作故事,一開始是作者腦中的抽象的概念,呈現給觀衆時,不可能是一句大白話,需要找到具體的内容來豐富這個抽象的理念,就必須通過給出具體化的例子,也就是一個個角色做出的選擇帶來的事件,來讓抽象的理念變得真實,從而說服觀衆。而角色們的選擇如果做得很輕松,就完全無法形成沖突,情緒沒有張力,也自然無法達到一個又一個高潮。從這個角度理解,也比較好解釋,為什麼中間有一大段金商壑的存在,因為有很多兩位女主的選擇是因此産生糾結,因此走向了不一樣的結局。

《你和其餘的一切》對于我來說,還是一個好劇本,即使中間有一些橋段很明顯感覺到刻意,但看到最後相對比較少見的好友陪伴去安樂死的一系列情節以及演員飽滿的演技,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在陪伴恩重和商燕兩位女主走過那麼一段路後,壓縮了困惑了又得到釋放,這樣的情緒價值是很寶貴的。

首發于微信公衆号:坐在馬路牙子聊天才是正經事

https://mp.weixin.qq.com/s/iV7irKWJUNoLSXyeQpT4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