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片名開始,整部電影就在進行一場諷刺,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那麼真實得赤裸的電影,你從一塊銀幕裡可以照見被生活碾壓得幾近粉碎的人,它不僅包括被不完善的制度傾軋而無力發聲的底層家庭,還包括看似幸福實則一觸即碎的中産家庭。
電影把兩個家庭放在一個故事裡,危力和楊金鵬的人物關系是一個很微妙的閉環,創設壓迫外賣員制度的人最終因為和外賣員違章發生的車禍而讓生活陷入絕望的混亂,但危力和楊金鵬因為生活的高壓和事故關系的對立,導緻兩個家庭難以理解、共情、對話,這種無法對話的狀态是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刻都能感受到的。
這部片子從頭到尾你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借錢去救一個注定要死的人,睜開眼就臨時被通知“優化”,找工作因為年齡屢屢碰壁,因為重壓而導緻情緒不可控造成的家庭沖突,“望子成龍”和孩子青春期的想法的沖突……包括最後對于懷孕的結尾,那才是最無解的,因為在事情一團亂麻的時候,又出現了一個給生活最大壓力的問題,但他們必須要去面對。懷孕有的時候不是一種希望的象征,張歆藝好幾次摘掉口罩深呼吸的動作都像是在被水幾近淹死的人在使勁把頭往水面探。整部電影的沖突和矛盾從車禍那一瞬間就接踵而至,就像我們生活裡遇到的那樣真實,從來人倒黴的時候都是“禍不單行”的。有的時候擡頭一看,人生已過二三十載,好像一直在解決紛至沓來的麻煩和瑣事。 “麻木”“痛苦”“困頓”“無力”就是後疫情時代人生活最強烈的感覺,電影都傳達到了。
最後,導演看似給了有一些希望的字幕,危力找到了工作,徐曉霞拿到了賠償,那危力找到了什麼樣的工作?徐曉霞拿到了多少賠償?足以還掉債務嗎?足以彌補她丈夫死去的痛苦嗎?她靠做家務和保姆,一個人可以在大城市活下去嗎?可以供老家的孩子讀書生活嗎?……依舊有外賣員在橫穿馬路送外賣,依舊有人在失業……
看電影的全程都處于一種極度壓抑的狀态,這種壓抑感來源于這不是個體的問題,它是個體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當然,最壓抑的還是,你走出電影院,和主角感同身受,“你很絕望,但你還是得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