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了三遍,打動我最深的是開頭母親飛奔過去抱起哪吒,以免被太乙真人的拂塵幾起的石子劃傷的畫面。但因太乙真人出手太急,即使改變方向,也終究傷到了母親的臉頰。
母愛
這一老生常談但又經久不衰的話題,一般的打動我的表現場面已從我的腦海中淡出。也許有,但在落筆時,腦中如手下的紙一樣空白。而電影中,石頭擊中母親臉頰時,我的心莫名的揪了一下。
是魔丸又如何?自己三年的育養是不可能割舍的。在母親眼中,孩子是沒有大小的,不論是剛出生還是在世間,經曆多年的磨砺,早已封塵滿面,但母愛依舊如初。山海可移,巨石可化,但對遊子的牽挂,也許是母親一生的糾葛與劫難。
因為身居陳塘關大将軍一職,除妖降魔是不可推脫的責任。對吒兒的成長,少有時間陪伴,在偶有的時間中,與吒兒踢毽子。即使在汗如雨下的情況下,也要繼續與吒兒玩耍。雖然最終又因公事離開,但也是無可奈何。
常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初聽覺得這兩句話說得于己無關,自己肯定會做一隻欲動的樹,自己一定會對母親好,但平常的柴米油鹽早已磨平了心中的感恩,常有的是對母親的不滿,以及對母親的不耐煩。如此矛盾,又合情合理。畢竟,人總是對擁有的東西習以為常,而無視掉。
命運:申公豹
申公豹在電影中的筆墨不多,但其豐滿的立體形象依舊映人印象深刻。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
活在世上,就一定會存在固化的認識,打破這樣的認識是不容易的。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高中物理老師所說的一句話:要用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讀了大學後,才發現這是馬克思的辯證法中的一部分。
申公豹努力勤勉刻苦修行,卻因為是豹子精修煉而來,未得元始天尊重用,這是天尊的偏見;
哪吒調皮搗蛋潛心學武,卻因為是魔丸轉世而受盡衆人害怕與嫌棄,這是衆人的偏見;
敖丙救下李靖夫婦,未曾作惡,卻因頭上有龍族犄角而被李靖夫婦所憤慨,這是李靖夫婦的偏見;
龍族協助天庭斬妖除魔,卻因出身妖族而在妖魔處境後被鎮壓海底,這是天庭的偏見;
正是因為偏見或固化觀點難以突破,故而在每一次有劃時代的突破更新時,背後都是令人佩服的人物事迹。
命運:哪吒
哪吒本應是靈珠轉世,但因為申公豹偷換了魔丸,而被世人一開始就遠離害怕與嫌棄。
哪吒使我想到了一句話是:身在黑暗,心向光明。
哪吒的成長使我又一次理解了那句經典的名言:
我們登上并非我們所選擇的舞台。演繹并非我們選擇的劇本。
盡管哪吒的童年飽受異樣的眼光,但依舊成長為一個可斬妖除魔為民衆做善事的小英雄,固然有太乙真人與父母的欺騙與誘導,但與自身的努力是不可分割的。
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即是哪吒的人生真實寫照,也是導演希望通過電影傳達的。
哪吒在三年後會被天雷所毀滅,但這三年他也算是經曆了許多小孩未曾體會過的生活。最後保護陳塘關的也是他。這也許正是天将降大任所必經的磨砺,磨砺不一定帶來成功,但成功難免會有痛苦。
命運:敖丙
龍族在除妖大戰的過程中,為天庭賣力。在封印了妖族後,卻被派來看守禁锢妖族的無邊煉獄,可謂鳥盡弓藏。且龍族永世不得離開這無邊煉獄,原因隻是因為龍族是妖族,這不可謂不是一種黑色幽默。
敖丙是龍族唯一被隐藏起來,未被天庭所禁锢在海底的龍王之子。
出身妖族,敖丙從小就與一般小孩不同,有一般人沒有的使命,也正是脫離妖族的使命,使敖丙在成長中刻苦訓練,因為他是龍族唯一的希望。
在全體龍族将身上最硬的鱗片給敖丙時,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鄉村村民集體為村中唯一的大學生集資學費與生活費的場景。令我印象深刻,也感到一絲悲涼。
與申公豹的不被重視的原因一樣,龍族的出身給敖丙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偏見。
對于偏見,敖丙沒有哪吒看的明白。反而在自己龍族身份暴露後,企圖殺死陳塘關全體人來掩埋這一事實。
哪吒打敗敖丙後說:我是誰!隻有我自己說了才算。也算是點醒了一直介意自己妖族出身的敖丙。
敖丙想通過努力改變世人的看法,卻因為性格不堅定而失敗,這也許是被偏見的人共有的結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