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牆外之音》裡的男主,實在讓人提不起半分同情,反倒隻剩“活該”二字在心裡反複盤旋。他的悲劇從不是命運的刁難,而是自己一步步鑽進貪婪織就的牢籠——明明有無數次見好就收的機會,卻像被賭桌上的籌碼勾了魂,非要盯着“利益最大化”的幻影不放,這種不計後果的偏執,活脫脫就是賭徒的典型寫照。
說他蠢,倒不是智商不足,而是拎不清基本的生存邏輯。每次局面稍有緩和,旁人都能看出潛藏的危機,他卻總覺得“再搏一把就能徹底翻盤”,把僥幸當成必然,把貪婪包裝成“野心”。就像看着一個人明明站在懸崖邊,旁人扯着他的衣角勸他後退,他卻偏要踮腳往前探,甚至甩開援手說“再讓我多抓一把”,最後墜崖時的狼狽,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是性格裡的“作死基因”終于發酵出了惡果。
這種劇情之所以讓人犯“厭蠢症”,恰恰是因為他的每一步選擇都透着明顯的不合理——不是被外力逼迫到絕境,而是主動放棄所有退路。觀衆看着他一次次錯過止損的窗口,看着他用“賭徒式自信”無視風險,那種明知結局卻隻能眼睜睜看着他往火坑裡跳的無力感,最終都變成了對角色的反感。說到底,這不是命運的殘酷,而是貪婪者應得的反噬,怨不得旁人,更不值得同情。
對男主沒有絲毫的同情,貪婪活該,有無數機會見好就收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