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侯孝賢的作品,影評浏覽下來都頗有文采甚至晦澀。這是我看的第三部侯導作品,第二部是《刺客聶隐娘》,本片雖沒有那麼晦澀,但不也算audience friendly:有限數量的長鏡頭組成了全片,劇情比較支離破碎,對白是台南local下裡巴人的氣息,再加上看的版本沒有字幕,聽着台語和國語的混合,也算是神奇的觀影體驗
要是真的寫一篇認真的影評,拉片分析是少不了的,本片的鏡頭語言是那麼的獨特而出色,我做不了這樣的工作,也已經有很多專業影評人做過這件事了,讀起來再次感歎:不愧是侯孝賢的作品,不愧是看侯孝賢作品的觀衆
我隻能談談情緒的,朦胧的,全片滲透出台南濕漉漉的氣息,瑣碎,記錄性,緩慢,平庸。侯孝賢是浪漫的,他穿插着拍行進的摩托車,拍行進的汽車,拍火車。人的生活也在不斷移動,做着改變,卻似乎無力地逃不出命運的怪圈。沒有驚喜,沒有幻想中突破性的變革,隻有對濕漉漉氣息的習慣,不斷習慣
我喜歡這種情緒,畢贛想必從侯孝賢作品裡有所啟發,真實世界的人,那些逐漸不再年輕的,或是逐漸失去熱情的,不過也就是這樣日複一日。我也是,人性如此,不自覺地習慣于穩态,内心受着某種潮濕的隐隐折磨,卻也不執着于更好的理想狀态
所以我在亂七八糟的寫着什麼呢。一個月之前看到一位影視博主推薦,把本片加入watch list. 今晚不知怎的就很想刷掉,也許是《南國再見,南國》這個名字太浪漫,又有點殘忍,也許我一直很遺憾沒能去台灣,也許是今晚注定是我和本片的緣分,也許是我在給近日生活可能要做出的改變做點自我增加勇氣。到底是電影給我的啟發和震撼多,還是我主觀刻意地賦予電影對我個體的意義呢
無論是哪種都好,說到底,我喜歡這個名字:南國再見,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