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機緣巧合下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我建議想了解袁老生平的朋友,别看這部影片了,還不如讀讀公衆号寫的文章,節約時間。
作為中國第一批大學生,袁老幾乎與新中國同時成長(1930-2021)。這意味着他的成長曆程,他的學術科研經曆,一定和國民革命、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饑荒、文化大革命等等重大事件息息相關。袁老還是無黨派人士。明明有那麼多可以被藝術表達的細節,整部電影完全拍成了“爽劇”模式,一切阻礙最終成功的因素,都被弱化。
更可笑的是服化道,1950年代的女生穿着碎花/格子長裙,背着小皮包;三年饑荒時期的人個個精神抖擻;1970年代的女生穿着短袖和超短褲打籃球……但凡對這些曆史稍有了解的觀衆,都會覺得自己被侮辱了吧?
我知道僅用兩個小時很難展現國士的光輝一生,我也知道這部在200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重點影片需要弘揚“主旋律”,傳達積極昂揚的奮鬥精神,模糊曆史錯誤,也就是需要所謂的“政治正确”。但這種旋律,就是正确的嗎?
如果偉大貢獻和精神,不是在苦難中磨練,又有什麼宣揚和歌頌的意義呢?
如果影片僅僅表現出容易克服的困難、高瞻遠矚的領導、美好的人際關系,何以給予那些在現實中因為政治原因、社會環境而痛苦的真正學者以安慰?
如果大衆隻看到被美化的曆史,對僅過去百年内的災難痛苦無所感知,整個社會又怎會不浮躁自大?
十二年前,我們的“主旋律”以這樣輕浮的方式對待曆史和文明,十二年後又如何呢?
我打算看看《覺醒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