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公聊這部電影,他很代入。
也是剛出生的時候外婆帶過他幾年,媽媽上面有三個哥哥,二舅不學無術。
不過,他媽媽20出頭就從四川嫁到江蘇,很少回去,他從上小學以後,到現在30多,也就去看過三四次外婆吧。
我很驚訝他每次聊起外婆還是會哽咽,還說一直很想把外婆接到身邊來住。在我看來,三十多年就見過幾次,應該沒什麼感情才對吧,幼時的記憶還能記得多少呢。
其實雖然我外婆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死了,我對她沒什麼感情;但我是奶奶帶大的,上到初中,周末從寄宿學校回來,晚上有時還是會跟奶奶一起睡。但為什麼我對祖孫情就沒有代入感呢?
昨晚和老公聊完,我一直在糾結這個問題,以緻失眠到兩點多。驚覺自己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進入了一種情感隔離的狀态。
電影裡,男主的母親跟他說起外婆得癌症的事,他一臉“不關我事”的樣子。我第一反應不是覺得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冷漠,而是在腦海裡演繹了一下,如果某天我爸突然跟我說奶奶癌症晚期了,我可能臉上會表現出惋惜,但心裡應該也沒什麼波動。
以前不是這樣的。上中學的時候看電視劇,看到别人奶奶去世的情節,晚上會夢到奶奶去世而哭醒。
我看電影的時候也哭了,好幾回,不過眼淚好像都不是為祖孫情或說親情而流的。
一處是在外婆把留了許久的石榴摘下給外孫吃的時候,一處是外孫固執地問姥姥自己在她的心目中到底排第幾位,最後是外孫敲擊棺木送别姥姥的時候。
追問自己痛哭的原因,朦胧覺得好像是因為我太想要得到某個人真真切切的愛,但又好像是因為過于自私。在我看來,男主一直以來也處于某種情感隔離的狀态,想要得到姥姥的遺産,到後來已經不再是為了錢,而是想通過得到證明自己是真正被愛的房子隻有一套,被選中的人才是真正被愛的人,除此之外,空口白牙。但其中也混合着自私的性格因素。
一直在付出的人,付出似乎成了他們的宿命;而一味索取的人,卻總是能得到。房子給了隻進不出的二舅,但男主在失望過後還是接回了外婆,與其說是因為愛,我更覺得是因為某種同情、不安混雜着不甘。也許隐隐期待,是否還有别的呢,除了房子,還有其他什麼被愛的證據嗎?同時,付出了這麼多,多少也得有點回報吧。
我和奶奶變得疏離,好像是從我發現她對我的好都是有目的而開始的。“你吃這個嗎......我的手機又壞了,你幫我看看呢。”“奶奶對你這麼好,你長大了可不能忘記我啊。”“你将來嫁人了,我也不指望你給我多少錢,隻要每次回來給我買點吃的玩的就行了。”相反,很少來看望奶奶的姑姑的兒子,卻仿佛可以得到老人純粹的愛,”你吃桃嗎?自己家樹上結的。“”吃這個餅嗎,我剛做的。“
人總是要通過具象的得到才能感受到别人的愛,卻又不喜歡别人對自己的愛裡面摻雜着索取。
人無法從永遠得不到回報的付出中感受到愛,所以一直不願付出的我們感受不到愛,也是理所應當的吧。
外孫畢竟是得到了存款。而一無所得的人,該如何找到被愛的證據呢?僅僅一句,“我希望陪我到最後的人是你”,能讓人感受到被愛嗎?如果内心确實希望得到遺産,還有資格談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