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為本文很長,所以在此設置了目錄定位
大緻循序:首次認識這部電影及第一印象>>電影的優缺點(包括鏡頭,聲樂等)>>電影主題探讨+隐喻解析
第一次知道《罪人》(Sinners),是在某個短視頻平台。那是吸血鬼( 傑克·奧康奈爾 所飾演)的第一次戲:在蒼茫荒野上,一個形容狼狽、散發着不祥氣息的身影,他慌不擇路地撞進一戶看似平靜的白人農家小屋尋求庇護。

夕陽快下山的時候印第安人來到了這裡詢問吸血鬼的下落,毫無疑問白人夫婦包庇了他。

畫面瞬間切換,昏暗的室内,驚魂未定的農夫與蛇故事暗黑版上演——前一秒的“受難者”驟然撕下僞裝,獠牙畢露,血漿伴随着慘叫噴濺,一場殘酷的屠殺在封閉空間内爆發。短短幾十秒,沒有冗雜對白,卻充滿了強烈的B級片質感:粗粝、直接、毫不掩飾的暴力美學,動作設計生猛,吸血鬼從驚恐逃竄到兇性大發的轉變極具視覺沖擊力,那猙獰又帶着某種古老疲憊感的形象,瞬間烙進腦海。


這驚鴻一瞥讓我立刻來了精神。這調性,這毫不拖泥帶水的爽快感,精準戳中了我的獵奇神經。心想,這絕對是一部夠勁兒、夠直接的吸血鬼題材B級爽片!帶着這份“定位”,我順手查了下信息,想看看是哪路“神仙”拍的——結果演員表裡赫然跳出了邁克爾·B·喬丹的名字。這個組合瞬間點燃了我的好奇心,期待值直接拉滿。一部由頂級動作電影明星主演、擁有如此刺激開場、又透着濃濃複古邪典趣味的電影?沒得說,《罪人》的名字立刻被我重重地标記在了“必看片單”的前列。
但是當我看完整部電影後,才發現它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種B級爽片,而是一部充滿曆史隐喻的西部吸血鬼歌舞片,所以看到現在的你如果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同時也跟我一樣認為這是一部B級爽片無腦的話,我建議可以退了。但是!如果你很喜歡膠片電影,很喜歡藍調音樂,喜歡比較隐喻需要動腦子體會的電影的話,這真的是不二之選!
以下我會從影片優缺點,和隐喻來漫談這部佳作1.先說缺點
因為缺點比較少:本片的唯一缺點就是前期鋪墊有點太長,雖然說畫面好但是對于喜歡快節奏電影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折磨,在影片前50分鐘幾乎都是在講述黑人雙胞胎兄弟如何招兵買馬開設酒吧。我并不是說這段戲多餘,它可以被保留那肯定有導演自己的意思,但是以普通觀衆視角出發,這可能就沒有那麼友好了。因為本片是對标吸血鬼主題,類型為驚悚動作,然而劇情将近50min都是在講述如何開酒吧,這樣子就會讓觀衆産生一種違和感。
2.現在終于可以說說這部電影的優點了
(1)畫面感
這部電影全片采用的是IMAX 65mm膠片拍攝,因此畫面具有非常顯著的粗粝顆粒感,再加上濃郁的色彩,使得影片畫面像油畫那般細膩,附着一種舒适感和史詩感





而本片是自《八惡人》後為數不多使用改比例的電影,并且還使用得非常到位

圖一兩名勞動者居中,畫面底部為棉花,大量留白放在了天空的白雲,使得畫面構圖十分飽滿,突顯了黑人奴隸曆史厚重感,同時為電影畫面增加了史詩感
圖二則将畫面範圍擴大,地平線延伸邊緣的棉花田與留白的天空相接,在超寬畫幅下使得橫幅更寬突顯棉花田範圍之廣,在肉眼可見範圍可以看見伶伶仃仃的黑人奴隸在勞作,超寬畫幅凸顯種族隔離個體的渺小。

圖一和圖二是吸血鬼襲擊酒吧的封閉場景,在超寬畫幅下,畫面上下部分往中間壓縮,營造出壓迫感和緊張感,有效得強化恐怖張力
再介紹一下 1.43:1IMAX畫幅 :可以讓觀衆沉浸式得融入電影和突出電影人物内心




影片核心場景(如酒吧音樂段落)中,畫面從2.76:1寬幅漸變至1.43:1 IMAX畫幅,象征角色從現實桎梏躍入精神解放的“超驗時刻”






(4)音樂
《罪人》的音樂設計也是這部影片非常出色的一點, 如果喜歡藍調的觀衆那真的絕不可以錯過!我認為藍調音樂具有一種釋放感,簡單地說,就是聽藍調的音樂可以讓人感受到解放,感覺好像在一片很寬闊的地域上,沒有世俗的打擾,可以在完全放松的狀态享受當下的自由。而藍調的曆史和我們的聽感卻大不相同。藍調誕生于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的美國南部,尤其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 是奴隸制時期黑人勞動者傳遞信息和宣洩情緒的方式,它反映了 種族歧視、貧困和苦難,歌詞常圍繞愛情、背叛、孤獨和生活掙紮。
在此,我想談一下影片中的一首歌 《I Lied to You》 ,就是上面長鏡頭中的音樂,這首歌前面部分為經典的黑人布魯斯哼唱,随着節拍的循序漸進,漸漸地加入了 中國戲曲鑼鼓、非洲Djembe鼓、工業電子噪音和迷幻搖滾,形成“聽覺上的殖民傷痕博物館”。這種音樂拼貼絕非炫技,而是用音色解構種族壓迫的全球性。
“我們曾用音樂記錄痛苦,如今要用痛苦重塑音樂。”
3.電影隐喻和終極主題
(1)吸血鬼 的用意: 種族剝削與文化掠奪的終極隐喻
“吸血”即剝削的具象化
吸血鬼首領雷米克及其家族象征白人至上主義體系:
肉體掠奪:他們将黑人視為“血畜”,影射奴隸制對黑人生命力的榨取
文化吞噬:雷米克垂涎黑人藍調音樂家薩米的天賦,以“永生即自由”誘使其放棄文化根源。老鋼琴家點破本質:“白人喜歡藍調,卻不喜歡創造它的黑人”——直指白人對黑人文化的占有與馴化
宗教同化:吸血鬼對薩米進行扭曲的“水中施洗”,将基督教救贖儀式異化為壓迫工具,諷刺白人宗教對黑人群體的精神麻痹
最直接點明主題的是吸血鬼“永生謊言”與制度性壓迫:吸血鬼宣稱“轉化”能消除種族界限,實則是強迫黑人放棄身份、成為壓迫體系的共謀。這種“同化承諾”映射曆史上“通過妥協換取生存”的陷阱,如放棄母語、文化以融入主流社會
(2) 藍調音樂:文化抵抗的靈魂武器
藍調誕生于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的美國南部,尤其是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是非裔美國人在壓迫環境中表達情感的音樂形式。 藍調反映了 種族歧視、貧困和苦難,歌詞常圍繞愛情、背叛、孤獨和生活掙紮。藍調不僅是音樂流派,更是黑人文化的抗争與藝術表達 。
藝術自主和文化挪用:吸血鬼被藍調吸引卻意圖占有它,對應現實中白人資本對黑人音樂的商業化剝削(如唱片公司掠奪版權、剝離其政治内涵)。薩米拒絕放下吉他,宣告“文化主權不可交易” 。
(3) 酒館“伊甸園”的幻滅
雙胞胎兄弟将3K黨鋸木廠改造為“自由酒館”,試圖建立黑人文化避風港。但酒館規則“須受邀進入”暗喻法律對黑人自由的有限保障 。這是黑人渴望得到獨立的象征。然而一切都被吸血鬼的到來所打破。
(4) 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身份辯證
在觀看豆瓣影評時,我就看見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當受害者獲得力量,會否成為新壓迫者?
雙胞胎的抉擇:哥哥斯莫克拒絕吸血鬼化,與家人共赴死亡;弟弟斯塔克接受轉化,與白人女友瑪麗成為永生伴侶,卻永失日光下的自由。
結尾的悲怆對話:
老年山米:“那天對你來說難忘嗎?”
吸血鬼斯塔克:“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陽光……在日落前,我是自由的。”
短暫的自由時刻,成為對永恒壓迫的無聲控訴。
(5) 影片中的白人是愛爾蘭人,獵殺吸血鬼的是印第安人
愛爾蘭人:
雷米克雖是愛爾蘭移民,但他在北美受欺壓的經曆并未使其成為反抗者,反而通過組建吸血鬼軍團複制了殖民邏輯 :
“吸血”象征剝削的延續:他宣稱将黑人、華人、3K黨轉化為吸血鬼是“追求平等”,實則以“解放”之名強迫弱勢群體放棄文化身份,成為壓迫體系的附庸。
宗教工具化:雷米克複誦聖經禱詞時揭露:“那些偷走我父親土地的人,強迫我們背誦這些……他們自欺欺人” —— 暗示其利用曾被殖民的經驗,将宗教異化為新統治工具。
諷刺:愛爾蘭移民在美國曆史上長期被視為“次等白人”,但影片通過雷米克的角色揭示:被壓迫者一旦獲得權力,往往成為新壓迫者。這與曆史上愛爾蘭移民通過參與對黑人的壓迫以換取社會晉升的史實形成互文。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追殺吸血鬼的設定,反轉了獵人與獵物的權力關系:
開篇吸血鬼雷米克被印第安人追殺至倉皇逃竄,暗示原住民才是土地的真正守護者,而吸血鬼(殖民象征)是外來入侵者。因此不難看出,印第安人的追殺行動代表對文化掠奪的反抗,呼應曆史上原住民抵抗土地侵占的鬥争 。
(6)吸血鬼的設定
有趣的是影片給吸血鬼賦予了一個有趣的設定: 未經過邀請不得進入房子
這一設定側面體現了吸血鬼的原則性,凸顯了其紳士風格,但是最後他們還是打破了這一規矩,因此反諷了吸血鬼的所謂的高大上原則和紳士形象。在曆史層面諷刺了殖民者對被殖民者契約的背叛,批判了真實殖民者醜陋面孔
(7)誰才是“罪人”?
影片通過黑人和黃種人、愛爾蘭吸血鬼、印第安獵殺者三者的關系構建了壓迫的閉環:
黑人:被吸血鬼剝削肉體與文化
愛爾蘭吸血鬼:既是白人殖民體系的受害者,又是新壓迫者;
印第安人:土地被剝奪後成為清算者,卻仍被主流叙事邊緣化。
這一結構揭示:“罪”的本質是殖民暴力代際傳遞的循環。正如雷米克的女屬下宣稱“所有人變成吸血鬼即天堂”,實則是以“平等”掩蓋新的等級秩序
(8)最後一場戲:
永生吸血鬼的斯塔克帶着同樣被轉化的白人女友瑪麗,拜訪老年山米。這一次,吸血鬼并沒有攻擊山米,而是過來請求山米給他們再演奏一遍《Travelin》,并表示他有山米的每一張專輯,但是他更喜歡以前那些“不插電”作品。這也恰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和理想,相比于肉體永生,他更希望文化的永生。
總結: 《罪人》以吸血鬼主題剖開美國曆史的膿瘡, 宣告了被殖民者的不服輸精神的同時,也表明着要堅定保護自己民族的曆史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