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黑戰記2》和《哪吒2》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羅》的受衆主要是那些受過比較好的教育,或者思想比較開放的年輕人。但是《哪》的受衆是咱們這個社會絕大多數普通的、甚至底層的老老少少。這個角度我暫時還沒有看到有人提出來。

【疊甲】這個想法在我心裡很久了,歡迎讨論,評論區不要吵架,也不要來攻擊我,不然直接删 拉黑。兩部電影我都很喜歡,同樣地喜歡,不存在拉高踩低,隻是客觀講述一個思考的角度。

受衆的定位,直接決定了電影的基本屬性,甚至是内容的呈現。下面開始具體對比:

【親情與家庭】

《哪》講述的親情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能夠産生共鳴的血緣親情——我爹,我媽,我妹,我哥......這樣的親情,它是不能選擇的,是動力也是枷鎖,申公豹對家鄉的人那麼好,反過來說,他也被家庭的期待束縛在了系統裡。

...

而《羅》講的更多的是一種師徒情或者友情,然後建立在這之上的親情。就是我按照自己的觀念,選擇和這個人在一起,相互信任扶持。它是一種松散的,沒有法律和血緣的約束,憑着理智選出來的親情。《羅》電影裡幾乎所有主要的人物關系都是這樣的模式——這樣的社會結構,不是我們現實社會中最常見的,或者說如果這樣松散的社會結構如果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變成常态,那麼會出大問題。

...

《哪》裡有“爹娘不在身邊,要學會照顧自己”這樣全國統一的話,但是無限和小黑之間幾乎沒有這種“全國統一”的親情表達,而是“他是我師傅!好耶我可以把他胖揍一頓!”《羅》裡面的人物之間的相處,隻有親情的溫馨,沒有家庭的框架。如果小黑出事了,無限多半是“他自己能搞定的,我隻要看着他做,給他适當的引導即可”這樣清清爽爽的支持和信任。

【經濟和教育】

《哪》是系統性困境下的衆生相,其中有很多“普通人”的面目——我這裡說的普通人是指沒什麼大錢,也沒受過什麼特别高級的教育,社會地位也普普通通的意思——隻想安安穩穩過小日子的陳塘關百姓,小鎮做題家申公豹,申正道底下那些考修仙編制的小妖,跟着垃圾導師的研究生鶴童鹿童,有點小實力但沒有大野心的石矶娘娘,做體力勞動拿最低工資的土撥鼠。《哪》最讓我驚喜的一點,就是它真的切中了生活在我們這個現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心裡那最迫切、最現實的掙紮——這個社會的結構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樣子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的世界中到底有沒有哪吒和敖丙這樣“你pua我 我就幹你”的革命精神?

...

而《羅》裡面的角色,沒有任何人是普通小市民——沒有任何一個人有地方口音,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經濟困難,沒有任何人玩忽職守,沒有任何閑散混子,所有人都非常“受過教育”。大家記得哪吒那個房間嗎?高級庭院,全屋智能系統,各種豪華的設備,《羅》展示了這樣的面貌,不是說這就是錯的,而是說“為什麼哪吒有這樣的實力?”這不是《羅》這部電影的重點,因此沒有切中看電影的“絕大多數底層大衆”心裡的那個“點”。

...

你會發現,《哪》裡的同事,領導無量仙翁、前同事申公豹、高級打工人鶴童、普通打工人捕妖隊、秘書鹿童、實習生哪吒,合作方三龍王......所有的人,他們心中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盤、小心思,各懷鬼胎,随時準備新的合作或者跳反,“又有哪一個不是活在自己的無奈裡,各有掣肘”——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這樣。所以《哪》在故事上顯得有些紛亂,每個人的内心都充滿了矛盾,又要和身邊的同事鬥智鬥勇——這實在是又真實、又好看。

...

再說一遍我兩部電影都很喜歡,隻是覺得把兩部電影從【呈現的内容與社會現實的呼應】這個角度拿出來比較很有趣。

《哪》的受衆更廣(不是《哪》電影本身就更好的意思!)大家是看得出來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說明。四月份我去一個十八線小鄉鎮去拍油菜花,真的是沒有什麼商場和娛樂的那種郊區,發現那裡的景區擺滿了魔童哪吒的各個角色的立牌,還有cos服和兩塊錢一碗的藕粉......我真的震驚了🤯我外公外婆那種上了年紀幾個月不出家門的老人都去電影院看了。《哪》的觀衆基礎真的太廣泛了,它的内容實在是很普适,社會裡上上下下的人都可以看出自己的感悟。

相對應的,《羅》裡面所體現的價值觀、信息、社會關系更理想化,甚至可能是更聚焦精英的(可能“精英”這個詞就有點難聽......但我也想不到别的可以描述的詞了),它的“價格”要“貴”一點,也更少見一點,缺乏普适性,但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隻是——

做《羅》,就别看到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們玩時,酸他們的票房人氣;

做《哪》,就别事後反悔說“那我也有自己的藝術表達呀”。

打碎了牙請自己往肚子裡咽。别說誰更好,也别說誰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