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馬假日》,原本講述的是一段愛而不得的愛情故事,卻成為超級治愈系影片。

奧黛麗·赫本所演繹的安妮公主,在訪問羅馬期間,深夜獨自悄悄溜到羅馬城大街上,偶遇美國記者喬,演繹了一段美麗故事。

赫本版的公主,頑皮跳脫、追求自由和浪漫的形象深入人心,《羅馬假日》也以輕松有趣、純情感人,成為浪漫愛情故事難以超越的經典之作,更是是超級治愈系溫暖好片。

...

01 悲劇色彩,為影片營造了治愈的基調

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曾經說過:電影不是濟世良藥,它隻是一片阿司匹林。看一部治愈系的電影,能為你療傷。

治愈系的電影,應該是讓人有很投入的觀影體驗,跟着笑,跟着哭,然後内心的柔軟溫暖久久不化。

這正是《羅馬假日》能給大家帶來的共同體驗。

安妮的純真,喬的善良,兩個人互相成全,讓人看到人性的美,感受到人和人之間的愛和友善。看完影片,一顆心都要化了。既為美好的愛情而喜悅,又為最終的分離而惆怅,最後帶着深深的感動離開。

是的,雖然,你眼前的生活依然一地雞毛、雞飛狗跳,可是,電影用它自身的叙述邏輯,和強大的撫慰功能,讓你相信,這個世界仍然充滿了愛。

源自愛的成全,将這份感動提升,為愛賦能。

喬,放棄5000美金的高額獎勵,成全安妮公主對人性的信任,對愛的認知,對羅馬的美麗記憶。

安妮,放棄了激情,放棄了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放棄了那個平生第一個打動她内心的人,成全了她該擔負的使命和責任。

這段美好的感情,因為放棄和成全,在各自心裡發酵成為永久的深情。

就像公主所說:羅馬!不管怎麼說,就是羅馬。我将會永生永世珍惜我訪問此地留下的回憶。

你覺得,他們各自的犧牲大嗎?

...

1、先說窮小子喬吧。

如果他把大費周章得來的私人專訪發出來,他就立刻會得到一筆5000美元的稿費。

5000美元,在當時是相當于怎樣的價值呢?

安妮公主臨走時向喬借錢,喬掏出身上僅有的2000裡拉, 一人一半,公主說:1000塊,你借給我這麼多!喬解釋說:隻相當于1.5美元。

公主懷揣1.5美元“巨款”,買了雙綁帶平跟涼鞋,剪了頭發,買了冰激淩,還有零頭。

後來,喬為了幫助公主完成願望清單,請她去街頭咖啡館,毫無金錢觀念的公主,直接點了香槟!喬跟攝影師同事借三萬裡拉,同事直接說:那是50美元,你想買皇家珠寶嗎?

所以,你看,5000美元,更是一筆巨款了。

可是,這麼大一筆錢,和保護公主的隐私相比,瞬間不值一提。盡管,他很窮。

另外,不能完成報道,對于記者來說,是金錢外的另一個損失。

放棄這條爆炸性的報道,也失去了一舉成名的機會。

還記得嗎?喬和攝影師同事一起看他們設計并拍回來的精彩照片,逐一命名,那份雀躍、激動和興奮,大家能理解吧?把自己的精彩報道發出去,那種成就感才是最難抗拒的。

攝影師企圖說服喬:“公主也是公衆人物。”多麼好的理由啊,報道公衆人物的隐私,不算違反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

可是,這一切都不能動搖喬放棄報道的決心。

這就很溫暖很治愈。他讓你相信,無論生活多麼窘迫,總會有那麼一個人,對你的感情,會壓倒對其他一切的渴望。

2、那麼安妮公主呢?

犧牲更大,她直接放棄的,是能帶給自己精彩體驗的初戀。

那個人,高大英俊,帶她打破古闆生活模式,帶領她品嘗了随心随性生活的暢快滋味,給了她刻骨銘心的人生感受,彌補了她内心的缺憾。他對于涉世未深的安妮來說,意義重大,那種獨一無二的感覺最珍貴。

離開這樣的人,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我不知道該如何說再見。我不知道說什麼。

如此情深,卻難以啟齒,原來你若真愛一個人,内心酸澀,反而會說不出話來。

可是,為了身上肩負的使命,她盡管傷心欲絕,也隻能狠心離開。

...

02 代入感,讓你找到治愈的途徑

生活再苦,我們依然願意相信美好的事物。

我想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因為曾被溫柔的人那樣對待,深深了解那種被溫柔相待的感覺——《夏目友人帳》

渴望被溫柔以待,渴望被珍惜,是每一個女孩執着一生的公主夢。

現實中,算計太多,選擇太多,心無旁骛、不計名利的愛情太少,《羅馬假日》帶來的感動,才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永不過時。

也許,我本世俗,可為了你,我願意放棄一切物質追求,隻為你奉上真心。

經典的背後,藏着多少人在愛情裡受的傷。

這就是“代入感”。

就是把自己帶入到電影故事和主人公的角色中,享受主人公的情感體驗和身心感受,就像自己經曆了電影主人公的精彩故事一樣。

代入感,讓你在這個讓人失望的世界中,得到一種精神的慰藉。

...

1、羅馬街頭撿到一位公主,由此愛意萌生,多美的故事啊。

這是一部黑白電影,可為什麼一代一代的人,總要一遍一遍地看,反複體驗影片帶來的美的享受。因為,它滿足了我們内在對純淨愛情的期待。

在别人的故事裡,治愈自己,歸功于那些小細節的可愛。

值得一幀一幀回想的,都是和你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第一次借宿陌生人的家,和陌生男子共處一室。

第一次逛大街,在街頭吃冰激淩,自主選擇發型。

第一次在路邊咖啡店喝香槟,第一次抽煙,坐摩托車,駕駛摩托車。

第一次被帶入警局接受訓誡,第一次參加露天舞會,揮動吉他打人,落荒逃跑。

街頭摩托車橫沖直撞的驚險,真實之口的恐懼,第一次接吻的眩暈心跳,分别時刻的難舍難分,記者會意外相見的驚訝與震動。

凡是你想要的意外、浪漫、驚險、刺激、愛情,安妮這次的經曆裡都有!你大可以随着她的足迹,和她一起笑,一起鬧,一起享受自由暢快、淋漓盡緻。

這一刻,生活中的束縛、局促,刻闆乏味,統統被抛在腦後。

此外,結局讓人感傷,卻沒有撕心裂肺的哭泣叫喊,沒有尋死覓活的掙紮,而是哀而不傷的克制。

人類的所有感情,一經克制就變得深沉、高級。

經過審視的人生,經過克制的愛情,才更動人心魄。

生活不順的你是否也釋然了,沒有圓滿的人生,就像喬說的:人生總不如人願的,是不是?

2、赫本版的安妮形象太讨喜了,觀衆的接納度高,代入感自然很強。

如果,劇中的主人公的性格特質符合我們心目中的形象,那麼,她/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我們内心深處的理想自我形象。

赫本版的安妮,到底有多可愛呢?

1、開場就是新聞播報裡公主繁忙的行程。表面上她舉止得體,笑容可親,但是裙子裡面,那隻被偷偷脫掉的高跟鞋暴露了公主的疲憊。并且鞋子出了意外,被踢翻、被勾回、被再次踢出去……最後,公主隻好若(非)無(常)其(絕)事(望)地落座,那隻鞋子躺在裙子邊,暴露啦!吓得侍從們眼珠都要瞪出來了。

2、臨睡前,公主穿着長及腳踝的睡袍,光腳跳下床偷看街邊舞蹈,活脫脫一個淘氣的孩子。還有,在說到有人裸睡時的笑,核對行程單時的崩潰大哭,也都是一個小姑娘情緒的自然流露,充滿了稚氣未脫的孩子氣。

3、坐在街頭廣場的台階上,毫無忌諱的吃冰激淩。兩手插兜,在羅馬街頭閑逛,看啥都新鮮,就像是剛剛墜下雲頭的小仙女,被這一番熱氣騰騰的人間景象吸引。

4、騎着摩托車橫沖直闖時,大雙眼裡滿是興奮!在真實之口,被喬吓得又叫又跳,對着喬這個肇事者拍打、擁抱。

5、新聞發布會上,與喬互相對望,卻假裝不認識。為了跟他再單獨打個招呼,臨時決定召見所有的記者。

太有感染力了,這樣的公主可愛無敵!也讓人無比心疼。

多少人是沖着奧黛麗赫本而來啊!當年隻有23歲的她,美麗清純,青春無敵,幾乎是本色出演。

羅馬一日遊,她貢獻的最多的表情,就是笑。純淨像山泉水,美麗像流落人間的仙女般出塵脫俗,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說真的,被她用那樣純淨的大眼睛看上一眼,被她那麼美麗的笑容籠罩,被那麼單純的心境感染,誰能抗拒?如果還想繼續欺騙和傷害,那還算是正常男人嗎?

喜歡電影裡的人物,自然而然就會産生代入感,跟着她去冒險,去戀愛,開心着她的開心,難過着她的難過。

哪個少女心裡不是住着這樣一個小公主,渴望被保護,被引領,被珍惜。

哪個少年不渴望遇見自己的公主,看她笑,陪她鬧,接受閱曆簡單的她投來的崇拜目光,為了她付出一切都願意。

你也有愛而不得的創傷嗎?你也曾經曆過和所愛的人不得不分手的傷心過往?那就和安妮公主一起難過一回,陪着她哭一回,然後和她一起堅強面對。

那個曾經讓你一直無法釋懷的“未完成情結”,會不會就此得到治愈呢?

...

03 兩段真實感情的加持,成就經典魅力

1、瑪格麗特公主“愛而不得”的初戀

安妮公主是有原型的,那就是英國的瑪格麗特公主,伊麗莎白二世的妹妹。

瑪格麗特和安妮一樣,排斥王室規矩,總想特立獨行,17 歲時,她愛上了 32 歲的有婦之夫彼得湯森。

湯森是國王喬治六世的貼身侍衛。他高大英俊,是退役空軍上校,在二戰時期獨自擊落了敵人11架戰機,是戰場上當之無愧的英雄。“美女愛英雄”的典型戀情,持續6年後,在女王的加冕典禮上,瑪格麗特撣掉湯森衣服上灰塵的小動作被記者拍到,終于曝光。

在重壓之下,瑪格麗特發表了一段聲明,說自己不會忘記對于這個國家的責任,不會和一個離過婚的男人在一起。湯森上校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上寫到:“當一切塵埃落定的時候,我們看着彼此。她眼中閃爍着一如既往的溫柔。但是我倆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我們對彼此的感覺并沒有改變,但是帶來的負擔太過沉重,我們決定還是把這段感情放下。”

...

2、赫本和派克一生的情感依戀

銀屏之外的格裡高利和奧黛麗赫本之間,也有一段互相錯過,又互相珍惜的感情。

她,奧黛麗·赫本,是“落入凡間的精靈”。他,格利高裡·派克,是“20世紀末最後的紳士”。已經成名的派克曾把海報主演上他的名字換成赫本,他說:“《羅馬假日》是赫本的電影,我隻是配角。”

那一年,她23歲,《羅馬假日》讓她成為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領獎時,她激動地告訴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她在瑞士結婚,他從美國遠道而來,送給赫本的結婚禮物是一枚蝴蝶胸針,那是他家祖傳之物。這枚胸針赫本非常喜歡,一直珍藏在她的身邊直到去世。

這中間,兩個人各自結婚、離婚,經曆人生的修行,互相成為可以慰藉的老友。

她去世後,77歲高齡的他又千裡迢迢地趕來參加了赫本的葬禮,他說:“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那隻蝴蝶胸針,又被他在拍賣會上買回,讓它一直陪伴自己。

赫本一生,感情并不順遂,雖然每一次她都很努力把感情家庭放在第一位,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這樣的女神,這樣的經曆,讓人難免心疼,難免為她感到意難平,為他倆的錯過而深深惋惜。

帶這樣的情愫,再來看影片中她和他的經典時光,更是倍覺美好。

...

徐志摩說:“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隻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

情緒是可以傳染的,角色是可以代入的,傷痕是可以治愈的。在格裡高利柔情似水的目光裡,享受寵溺。在赫本的燦爛笑臉、驚惶無措裡,激發保護欲。

刻骨銘心,相望不相見,在同一個時空,卻守着不同的經緯度,守望着承載了同樣珍貴記憶的羅馬。

真愛無敵、純情至上……這部電影實現了太多人的夢。

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給對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對方認識你多年後,仍然情不自禁地喜歡和你在一起;不是初次見面後,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而是曆盡滄桑之後,仍然由衷地說,能認識你真好 。

《羅馬假日》的初戀就具有這種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