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名客

起因是看到了萌戰吧的初華純良說(可以參見這篇小紅書帖子)并聯想到了自己看過的一些電影,誘因是尚未完全從摯愛的大衛·林奇導演的離世中清醒過來,于是好像看什麼都能看出林奇的風格,可參見我在前作《迷途之子!!!!!》的短評中将《雙峰》與它并置後的淺析。本文的分析主體大多都是基于第一集開場演奏KILL KISS的長段和後面這首歌壓縮後的MV鏡頭,同時涉及少部分其他鏡頭。這部其中近乎緻死量的電影緻敬與毫不放慢的速度似乎也讓它更具有電影感而非前作的電視劇感。但總之我是亂寫的,有些這樣那樣的聯想也比較歪門邪道,隻能我姑妄言之,諸君姑妄聽之好了。

·布景分析

第一集KILL KISS的完整版開始于一輪藍月漸漸轉紫紅,然後在落下的閃電中産出音樂。而《穆赫蘭道》中,在現實緩慢開始入侵的夢境高潮段,主人公來到了名為「寂靜俱樂部」之地觀看一場告訴她「一切都隻是幻覺」的演出,同樣開始于迷幻的藍,樂聲則生于閃電中。

...
開場前的藍月

...
寂靜俱樂部門外,藍色妖霧缥缈的街

...
寂靜俱樂部入口的藍色通道
...
樂聲響起前,落下的閃電

...
演出開場前,制造閃電的魔術師

...
被閃電刺激到的主人公

閃電的制造者,魔術師,在表演自己的消失前則露出了令人感歎「啊呀,駭死我力」的笑,不難發現,這個笑似乎在向一部影史經典的恐怖電影緻敬:《閃靈》中「冷眼看世界」的傑克·托倫斯。

...
魔術師消失前的獰笑與凝視

...
傑克凍死前最後的掙紮

而我們已經知道,第四話中有一處很明顯的對《閃靈》的緻敬——在門後偷聽突然探出身的Mortis。此外開場曲中的卡牌顔色設計也有十足的閃靈風——紅橙黑,很難不令人想到那個地毯。

...
閃靈中的經典地毯顔色設計

對一部主題是「封閉空間/心理壓力導緻的所有人逐漸崩壞」的電影來說,這個緻敬令人不寒而栗。

·歌者分析

最主要的歌者是初華,祥子和喵夢在其後伴唱和聲,睦和海玲串場。

有意思的是隻有睦和海玲在出演時面具蓋住的是下半張臉而非上半。

為什麼她們被剝奪的是言語的權利而另三位被剝奪的是觀看的權利?

初華純良說的基礎下,我們不妨認為,睦和海玲的開口會告知真相,于是祥子是被絕對信任。至于喵夢,筆者傾向于認為Sumimi這個混娛樂圈的跟一個經典美妝博主有過不少線上線下交集,所以沒有太多戒備(孰是孰非留待未來揭曉),而這三者都太在意「被看見」。喵夢是網絡意義上,祥子是曾經的父親意義上和現在的自我意義上,初華則在這個假說下成為了最在意的人,因為她竟為此擁有了重構所有故事來自我蒙蔽的能力,可惜就如第三話的标題所說的一樣,「演出已然落幕。」這個意義上看,本作的《未麻的部屋》味也是又重了一些,關于一個人是否擁有接納自己全部的勇氣。迷失着不前進,似乎是對前作的反叛,也更具有絕望的氣息,或者說,前作所體現的風格是You are (not) alone, 到本作是You can (not) advance和轉折快到恐怖的You can (not) redo.

·觀衆分析

...
《新世紀福音戰士:Air/真心為你》中的類似鏡頭

如果有此意,那麼就說明本作中不僅有對EVA的緻敬,也和林奇的《雙峰》(開頭已經提到,它是本人認為和前作《迷途之子!!!!!》更為相似的一部)中的核心世界觀一脈相承:一部具有自我意識的電視劇。即,它自己知道自己是一部電視劇(對該理論的詳細闡述可參見【外國劇迷小哥完整解析《雙峰》1-3季+《雙峰:與火同行》】及其補充和對批評的回應中詳盡的鋪墊和證據分析),同時更加知道觀衆所欲求的事物——已經近乎進化為網絡梗的「不可預測的命運之舞台」,并滿足ta們,也在此同時獻上嘲諷——就像《雙峰》中逼迫林奇交代了殺害勞拉·帕爾默的兇手反而折損了其藝術價值一樣,就像EVA中庵野秀明嘲諷觀衆一樣,這裡依然可被解讀為一種對話:「高舉雙手,虔誠祈願」是否指向觀衆對于極度難以預測的劇情的期待?那麼如果是如此,是應當讓角色為角色活下去,還是為觀衆活下去?角色應當具有自我意識嗎?這個意義上看,本作在力圖接近的不是《雙峰》的自我意識和肥皂劇中起驚雷質感,而是《穆赫蘭道》的節奏和《攻殼機動隊》的主題:将看似庸俗的日常事物與人物關系并置後混搭上夢境及神秘主義氛圍,一種異質性在此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诘問「我」是否是「人偶」的命題。

《攻殼機動隊》中不乏對巨物的塑造,将許多巨大建築群置于真實的城市之中,抑或是極具未來質感的香港,抑或是夜裡下着冷雨的東京,第一部開場則直接将傀儡人形态的機體消失并溶解在城市影像之中,機體與城市難分彼此,完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傳達出巨物在東方美學中的人性光輝。[1]借用我友鄰@Ichi老師的影評來說,影片的主旨實質上是對身心同一問題的一種回答:不需要執着于同一性的存在,不需要追問是否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既然外部化的幽靈可以入侵,連程序都能産生幽靈,身心同一的自我便隻是一種假想。解決方案是後人類的存在主義,超越此階段存在的同時連自我一同作為枷鎖抛棄并連接網絡的無限洪流,達到終極的自由,成為“人”之外的存在進而消除對于身體時空同一性的恐懼。人偶離開人身,進入電視,成為娛樂以及談資,能夠被視為一種「抛棄枷鎖,進入網絡」的嘗試嗎?而這種幽靈的風格常常又與一個「一體二魂」的主題挂鈎,我們已經看到了睦的分裂(或者說,初華幻想中的睦的分裂)。那麼基于這一點,在本作的影像風格的呈現上,我們也許可以回溯影史,看看大多數這類主題是如何設計鏡頭語言來表達的:

...
《穆赫蘭道》中女主們沉眠的鏡頭

...
這一幕還被23年戛納的《閉上眼睛》海報緻敬了

...
勇敢的少女啊,快去創造奇迹(指演唱會)

·歌詞分析

不再逐句拆解,隻講一個有趣的點,「僞裝欺瞞」一句是祥子的手套劃過鏡子,但我們無法确定下一幕的笑是誰的笑。令人震撼的是,《穆赫蘭道》中夢境裡Rita失憶想不起自己是誰的時候,她便是在鏡子上看到了麗塔海華絲主演電影的海報,并借此給Betty謊報了姓名。後來現實不斷侵入而她在作為分裂人格拒絕時,她選擇了換掉黑發改成和Betty同樣的金發,兩個看起來一模一樣頭型發色的人站在那鏡子前,詭異的鏡頭語言的所指幾乎已經不言而喻。

...
Rita失憶後嘗試給自己編名字的鏡頭

...
三面鏡

...
《穆赫蘭道》中藍黑色盒子落在棕色地毯上

...
噩夢中的屍體

...
兩個鏡頭的并置對比

...
我扮演一切,隻是為了你

初祥要給我好好的????

[1]參見唐婉婷:《被想象的龐大未知:淺論科幻電影中巨物的誕生與構建方法》,中國傳媒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4年5月。

[2]參見BillWyman, Max Garrone, Andy Klein: ‘Everything you were afraid to ask about Mulholland Drive.’ Salon.com, October 23, 2001.

[3]參見Graham Fuller: ‘Babes in Babylon - David Lynch's Mulholland Drive.’ Sight & Sound, December 2001, pages 14-17.

[4]參見Alan Shaw: ‘A Multi-layered Analysis of Mulholland Drive’. 2004.

[5]參見Great Quail: No hay banda. The Modern World, May 29, 2017.

[6]參見Jackass Tom: Mulholland DriveReview. Jackass Critics: Film and DVD reviews.

[7]參見大衛·林奇:《夢室》,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20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