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如果有人紅着眼走出電影院,一定是剛看完《姥姥的外孫》。
馬來最大的影院介紹這部電影是“需要好好哭泣”的人的必看之作。
影片在今年NYAFF獲觀衆最佳選擇獎,本身無論選材,劇本,台詞還是素人演員的演技都好評如潮,就不再聊了。
好像很久沒人拍出來這麼一部安靜溫情的電影,所以更想聊聊導演、觀衆以及傳統孝文化。

導演Pat boonnitipat意料之外的年輕,但仍以入微的社會觀察和細膩流淌的“叙情”鏡頭征服所有人。
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為了改好劇本,搬去跟92歲的祖母住在一起,問了很多問題,“你會把你的遺産給誰?”等等,以至于祖母開始懷疑他的意圖。(導演家裡做玻璃生意,拍完電影就回家繼承家業了)
影片聚焦了多個社會學火熱議題,“集體與個人”,“老人贍養”,“臨終關懷”,“傷痛代際傳遞”,“女權”,“尼特族”等,導演很成功的融合諸多内核,并讓觀衆看完後,理解了周明珠家族的每一個人,既有利己的陰暗面,又合時宜的閃爍一下人性的光輝。
大家最多的觀感就是真實,像東南亞每個家庭的紀錄片一樣。所以最早電影被命名為《中國家庭》 (The Chinese Family)。

可為啥一泰國人拍的要叫中國家庭?國人也并不愛看,看了貓眼實時票房,上線兩周還沒上線兩個月的《抓娃娃》有熱度。
要說中國家庭是東南亞文化的諷刺典型,那可有的說了。
傳統孝道中,喪葬文化是比贍養文化的純度更高。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人s的事兒多重要。自古人活着真不如死了有用,要麼去打仗s,要麼被迫“一起”s,成了一次性消耗品,人活着的意義仿佛就是為了s,真“向死而生”。
先是商周尚鬼多人祭,諸子百家這些讀書人賦予文化背書,孔孟荀講禮,禮即厚葬久喪。朝廷聽了很滿意,“事死如事生,生死始終如一”這道枷鎖成就了政治目的,以禮穩固階級。随後先秦道家老子提出“長生久視,死而不忘”的靈魂不滅觀,我們可能是全世界人口回收機構最完整的文化體系之一,什麼黑白無常,十王審判,輪回轉世等等。禮加上鬼神觀念讓孝道徹底走偏,甚至秦漢兩代的老祖宗們還喊出“生不及養,死乃崇喪”的slogan,盛行厚葬攀比之風,直到宋朝實在沒錢了,才不得已改的火葬……(廈大人類學博物館裡有部分資料)

扯了一圈,那孝道關于生前的部分呢?有,但不太重要,更别提臨終關懷了,這是我們根上骨子裡缺乏的一部分。
所以觀衆哭是因為感動于溫情?還是内疚于自省?我想大概率是後者,豆瓣有個短評“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照了鏡子”,大家都是透過鏡頭,對自己的親情再度審視。
相比“女權”的讨論,希望影片也能帶來更多對“老人贍養”,“臨終關懷”的重視和思考,影片播出後導演的祖母看了這部電影并評價“生活比這要嚴酷得多”。畢竟老齡化社會,人人都要面對。在AI大趨勢的今天,曾設想智慧養老可能是個不錯的方向,朋友在清華做社會學博後,聽他講鄂爾多斯目前是國内在AI養老方面政策和技術都領先的城市之一,點贊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