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的人生是被高層規劃過的?是被設計好的?

前言——我們必須運用摩根城主三大法則主義、查爾斯光影之主思想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已經發送的深刻變化進行實證的、科學的分析,從中得出關于現階段燈塔社會階層結構的科學認識。

在靈籠裡,上民高高在上,奢華的生活是通過對塵民的剝削實現的。

燈塔内作為僅有的人類文明陣地(當時設定),由于當時資源極度有限, 為了文明的存續,人類的繁衍和生存,确立了三大法則作為燈塔基本政策并貫徹執行。

政策的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流血,沖突,乃至于反對者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是後話了,先按下不表。

上民通過在燈塔社會系統内高貢獻度服務、生産反哺燈塔系統。塵民隻能從事低賤的工作,沒有繁育權,隻能在鴿子籠裡生活,類似于貧民窟,環境惡劣,生存環境堪憂,沒有娛樂,無法醫療,頂層設計讓你隻能勉強活着。

然而一切的一切,生産資料一直歸為燈塔集體所有。

隻是分配方式出現了變化。

燈塔系統内最優質的資源流向了上民,塵民對此的想象都是罪過。

毫無疑問,最初的燈塔階級分化并不明顯,所有人幾乎是同樣的階級。然而,三大法則之後,基因作為階級劃分的依據,最為一個人出身的最初的标簽,有此劃分不同的階級——上民、塵民。

可以說,是人為分化出的階級,并且在擁護三大法則政策的中,燈塔社會最終完成了階級固化。

基因決定論合理化壓迫,階級觀念深入人心,上民就該是上民,塵民就該是塵民,鮮有人會懷疑這個政策的正當性,思想完成了統一,政策得到了完善。

為了防止底層叛變和思想混亂,還演化出宗教組織 —— 光影教會,維持燈塔秩序的核心組織,以崇拜"光影之主"為信仰基礎,光影會首是查爾斯。通過精神控制與武力鎮壓雙重手段掌控燈塔居民思想,其教義強調對塵世肉體的舍棄與精神永生。

最為諷刺的是,之前明明把血緣關系和親情情感視為禁忌,并且之前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流血和沖突,肅清異議人士,徹底擁護三大法則,已經取消家庭作為生産單位的老城主,卻選擇自己的兒子作為教會的會首。

最為底層人的塵民是燈塔高層精心設計的結果。

社會需要窮人更多的奉獻和付出,燈塔需要塵民讓利,做政策之前更多的勞動和付出才能讓燈塔運行下去。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靈籠還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封閉系統下的社會結構,簡易版的社會生存法則,蛋糕怎麼做大,蛋糕怎麼分配,涉及到分配體制,經濟生産方式(獵荒者、燈塔内部農作系統),交換方式(胸口銘牌的貢獻點)、社會結構(上民、塵民)以及社會進化的思考。

晨曦大殿----三大法則下按需分配的制度,家庭最為最原始的生産單位已經落後被廢除,改之更先進的生産方式已經出現,人作為燈塔系統中獨立的個體已經不需要家庭,進而也不需要家庭關系, 父母 妻子最為舊文化的殘餘具有落後性,必須根除。所以晨曦大殿應運而生,按需分配生殖個體,越過家庭關系,直接繁殖人類後代。

其實早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就明确指出,家庭結構的形式随着生産方式和生産關系的演變而變化,私有制社會必然産生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以明确财産繼承權和維持社會秩序;而共産主義社會的實現則必然帶來家庭結構和性關系觀念的根本變化。

馬克思則設想在共産主義社會,由于公有制的實行以及社會撫養的運行,真正意義上實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一夫一妻制将得以實現,真正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将被大多數人擁有。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也提到,理想城邦的婚姻與家庭制度,即婚姻與生育的“朋友之間與共”,其具體包括實現優生優育的“抽簽機制”、公共撫育機制以及配套的社會活動上的安排,通過共妻共子共祖宗來消除以家庭為中心的私有制。

靈籠世界觀中的主要矛盾,人類生存與瑪娜生态之間的矛盾,燈塔内兩個階級之間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矛盾,馬克作為嵌合體選擇自身歸屬的矛盾。

三大法則之後的社會階層位序已經确立,三大法則之後的燈塔階層結構雛形還體現在社會階層位序的确立上。各個階層在燈塔地位等級中的排列次序,階層位序取決于各個階層擁有的資源,文化、經濟與組織資源,擁有三種資源越多的階層,其階層位序就越高,反之越低。在燈塔體制下,各階層擁有的資源量不可能是絕對均等的。城主權力中心 、獵荒者(物資采集部隊)、城防軍(内部安保部隊)、光影會(宗教與思想控制機構)工程部、醫療與生态研究所、燈塔控制中樞、律教所與晨曦大廳。階層位序示意圖:

城主(摩根)

├─光影會(神權) → 城防軍(暴力) → 獵荒者(物資)

├─技術層(工程/醫療/航行)

├─普通上民(工具化生存)

└─塵民(被剝削的底層)

曆史上階級的發展脈絡無非:階層固化→社會極化→社會動蕩→革命→階層重置(包括階層躍遷和階層墜落)→社會穩定→階層固化,由此往複循環。

回過頭來看燈塔階層流動----幾乎不可能,除非非常時期+非常手段(4068聽從少城主幹掉預備城主,縱觀燈塔曆史上僅有4068一人),劇情正按照上面的步驟走向,階級流通堵塞導緻階級固化,階級固化導緻資源分配極化,社會動蕩,革命,階層重置,直到這裡,神之一手出現了,在革命和階層重置這一步,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由于人性使然和瑪娜生态的強大,主角馬克死了!!!沒錯主角死了,第一季迄今為止最大的震撼,我們最想看到的是馬克得勝凱旋,然而劇情偏偏不如你的意,反而重點刻畫了主角死亡之後衆人群像的态度,這就是這部劇的高潮了,在回燈塔後,馬克奄奄一息的情況下,醫療人員用生命公式計算馬克是否值得投入醫療資源治療,高層決定放棄或者決定進行實驗研究,隻有冉冰和獵荒者小隊的幾個人支持馬克,在宣判死亡後希望讓馬克體面的遠行。普通群衆得知馬克變成嵌合體之後,将馬克視為怪物,全然不顧之前的貢獻和善意,對衆人的幫助等等,隻有對怪物本能的厭惡,充分體現了人的複雜性,趨利避害,盲目從衆。到此高潮到最高點,對觀衆造成極大沖擊,引發其對制度的思考和劇中的群衆的失望,引導觀衆選擇和探尋最合适的制度,在末日下生存和人類道義哪個更重要,還有沒有的選?這樣的悲劇如何能避免?怎麼抑制人性的惡發揚人性的善。

如何避免所有人都做了自己認為最正确的選擇,結果還是造成最大的悲劇這樣的決策。

靈籠原創團隊很聰明,在階層重置這一步停止演化,進而選擇擴大世界觀,讓主角離開原始階級以及社會系統,這樣使得故事不落于朱元璋式農民翻身當皇帝的俗套,試想第一季最後馬克等人冒死前往高風險區為老城主拿藥并沒有死去,而是得勝凱旋,劇情發展就是馬克當城主成功,引導革命,改變三大法則,happy end。

靈籠這部劇的立意和世界觀就決定了其深度和重量。這是一部值得好好品味的藝術品,裡程碑式國漫的作品。

燈塔三大法則

1. 取締家庭關系:禁止親情、愛情、婚姻等情感關系,個體僅作為“燈塔部件”存在。孩子出生後立即與母親分離,父母子女不得相認,“媽媽”“爸爸”等稱呼成為禁忌。

目的:避免情感波動引發噬極獸感知(情感能量會吸引怪物),同時消除個人私欲對集體資源的争奪。

2. 基因劃分階級:按基因優劣将人類分為“上民”與“塵民”。

上民:基因優質者(抗猩紅素能力強),擁有姓名、居住、醫療、教育、繁殖等優先權權、高階職務(如獵荒者、管理者),享受優質資源(牛排、牛奶等)。

塵民:基因缺陷者,無姓名,僅以編号代稱(如4068),從事高危體力勞動,吃蟲餅維生,無生育權,醫療資源被剝奪,生命價值被漠視。

本質:通過優生學篩選“優質人口”,确保人類基因延續,但加劇階級固化。

3.生命公式與奉獻點體系:

個體價值被量化為“奉獻點”,貢獻決定資源分配(如醫療、食物)。奉獻點歸零者視為“無價值”,需接受“遠行”(流放地面)或放棄救治(如科裡重傷後被棄療)。

矛盾:公式否定人性價值,英雄暮年亦遭抛棄(如埃隆教官),暴露制度的冰冷本質。

靈籠的地位

我的評價是,一部裡程碑式的現象級國漫優秀作品。科幻作品,在末日荒土的設定中,談論了資源極度匮乏的情況下,人類為了存活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政治變革,階級鬥争,生存倫理,社會形态制度政策等問題,在絕境中掙紮窺視人性和文明的交織,燈塔制度是末日下人類文明的極端縮影,以改變人性換取存續,文明是否能延續?

為我們暢想了末日下人類為了延續文明,對抗敵人而形成的社會終極形态,燈塔制度是的人類對生存的妥協,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拷問:當生存與尊嚴對立,我們究竟在守護什麼?我們應該怎麼選,我們是否有的選?

世界觀宏大,主題思想深刻,劇情一波三折,能夠帶動觀衆情緒,背景設定新穎,元素足夠多,具有科技風,機甲風,人物建模具有人體美感,動作真實流暢,畫面精彩絕倫,音樂應景一流,引人共鳴,配音專業不出戲。

沒有正反勢力,隻有立場不同,沒有對錯之分。

對末日下衆生相的刻畫描寫細緻入微,既有宏觀叙事又有小人物的掙紮生活,普通觀衆很容易對正反所有人物共情,這是一件很厲害的事,這說明原創團隊對每個人物世界觀都做了完備的準備。

一部有生之年優秀的作品。